-
公开(公告)号:CN106563132A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983249.8
申请日:2016-11-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48/00 , A61K31/713 , A61K47/69 , A61K47/54 , A61P3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31/7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仁素靶向的明胶/硅氧烷‑siRNA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通过制备得到GS纳米粒子,为GS纳米粒子表面氨基的活化,利用巯基化的GS纳米粒子合成GS‑适配体纳米粒子,最后负载siRNA得到纳米明胶/硅氧烷‑siRNA复合物。本发明方法能有效的将siRNA负载于纳米明胶/硅氧烷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267202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05311.4
申请日:2016-09-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1/0052 , A61K41/0057 , A61K49/0065 , A61K49/0093 , B82Y5/00 , A61K2300/00
Abstract: 具有光热/光动力治疗性能的金纳米棒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所述金纳米棒复合载体以金纳米棒为核,二氧化硅为壳层,在壳层外表面修饰光动力治疗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制备:将氯金酸溶液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混合,加入硼氢化钠冰水混合溶液得纳米金种子溶液A;在二元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氯金酸溶液,反应后加入盐酸得溶液B,再加入抗坏血酸和溶液A,反应后得金纳米棒;将正硅酸乙酯甲醇溶液和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醇溶液加入金纳米棒溶液中得复合纳米粒子;向近红外荧光染料中加入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再加入N-羟基琥珀酰亚胺得溶液C;将复合纳米粒子溶液与溶液C混合即得产物。
-
公开(公告)号:CN103818971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089572.1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超顺磁性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涉及纳米材料。提供快速、环保、便捷的一种超顺磁性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油酸中,搅拌得到白色油酸钠固体,再用无水乙醇在搅拌过程中溶解油酸钠固体,得到均相透明溶液A;在搅拌过程中向溶液A中加入水合肼溶液,继续搅拌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均匀,得到均相透明溶液B;向溶液B中依次加入Fe3+盐溶液及M2+盐溶液,搅拌,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均匀,得溶液C,再将溶液C转移到微波合成仪的石英反应管内,密封,装入微波合成仪,进行微波合成;待反应停止后,取出反应容器,加入无水乙醇,超声洗涤或离心分离产物,干燥后得超顺磁性铁氧体纳米粒子。
-
公开(公告)号:CN101327336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810071441.5
申请日:2008-07-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一种以明胶与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构成纺丝原液,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成为明胶、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钙盐。在甲酸溶液中加入明胶得溶液A,加入钙盐得溶液B,再与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得溶液C,将溶液C加入密闭的容器中,反应至其动力学粘度值>5000cp,得电纺丝原液;对电纺丝原液进行电纺丝得产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92558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44397.X
申请日:2025-02-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39/29 , A61K47/64 , A61P35/00 , A61P37/04 , C07K19/00 , C12N15/62 , C12N15/70 , C12N1/21 , C12R1/19
Abstract: 一种仿生个性化原位肿瘤疫苗及其制备与使用方法,属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增效设计,以HBc VLPs为载体,融合表达蜂毒肽Melittin、促吞噬肽Tuftsin、肿瘤细胞靶向肽RGD和M2巨噬细胞靶向肽M2pep,并在MIR区设计MMP‑2酶切位点,使其在肿瘤微环境中实现酶响应裂解,形成肿瘤疫苗。充分利用蜂毒肽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的效果,以及病毒样颗粒促进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使M2型巨噬细胞复极化为M1性巨噬细胞的性质,仿生溶瘤病毒的免疫机制,旨在解决肿瘤相关抗原少,免疫佐剂效率和抗原淋巴结富集度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5383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46231.0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2Q1/6844 , C12Q1/70 , C12Q1/6893 , C12N15/11 , C12R1/90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种水产病原快速、灵敏的高通量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将多重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多重RPA)和CRISPR/Cas12a相耦合,实现了同时对多种水产病原体核酸的快速检测区分,如虾肝肠胞虫(EHP)、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以及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首先利用多重RPA的方法,可同时对多种核酸片段进行等温扩增且没有交叉活性,随后利用CRISPR/Cas12a系统针对同一扩增样品同时检测多种核酸,实现了对多种病原体核酸的高通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836370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210561911.6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细胞三维培养的壳聚糖微球压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壳聚糖微球压片是由无交联剂残留的壳聚糖微球与崩解剂压制成片制备,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经分散后的壳聚糖微球可实现大量细胞的三维培养。在溶菌酶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壳聚糖微球的降解,进而收获细胞。本发明避免了壳聚糖微球在储存和运输时损耗大、灭菌时操作困难、定量不精确等问题,且利用所述壳聚糖微球压片进行三维培养时细胞具有良好的粘附、生长和增殖性能,可进行大规模培养扩增获取高质量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1723015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641008.0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2Q1/684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与纳米酶的核酸检测方法。所述方法由CRISPR‑Cas12a系统和纳米酶信号探针组成。所述的CRISPR‑Cas12a系统设计为可靶向剪切特定基因序列的分子编辑系统;所述纳米酶探针可作为CRISPR‑Cas12a系统的信号报告元件。所述的CRISPR‑Cas12a系统通过设计不同的crRNA来实现不同基因的靶向切割;所述纳米酶探针由化学修饰的单链DNA固定于高分子聚合物基底上,由于CRISPR‑Cas12a被激活后产生反式切割活性,单链DNA被切割,纳米酶可游离于反应溶液中,收集反应液后进行显色反应,可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本发明简便易行,可实现多种病原核酸检测,避免核酸检测时间过长、操作复杂、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175266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10059675.9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一种近红外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和检测方法,涉及分析化学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首先合成稀土掺杂的UCNPs,将与靶标分子有特异性亲和的DNA1修饰在UCNPs上,采用与DNA1序列部分互补的核酸DNA2连接上荧光猝灭基团;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UCNPs与荧光猝灭基团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发生荧光能量共振转移诱导UCNPs发生荧光猝灭;加入检测样品后,检测样品中靶标分子优先与DNA1结合导致双链解离,使UCNPs与荧光猝灭基团距离增加,从而发生荧光恢复;通过检测UCNPs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的发光强度的变化,对照相应荧光强度标准线性图,定量检测样品中靶标分子的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175266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59675.9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一种近红外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和检测方法,涉及分析化学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首先合成稀土掺杂的UCNPs,将与靶标分子有特异性亲和的DNA1修饰在UCNPs上,采用与DNA1序列部分互补的核酸DNA2连接上荧光猝灭基团;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UCNPs与荧光猝灭基团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发生荧光能量共振转移诱导UCNPs发生荧光猝灭;加入检测样品后,检测样品中靶标分子优先与DNA1结合导致双链解离,使UCNPs与荧光猝灭基团距离增加,从而发生荧光恢复;通过检测UCNPs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的发光强度的变化,对照相应荧光强度标准线性图,定量检测样品中靶标分子的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