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11735B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1911071356.3
申请日:2019-11-0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解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锂金属电池的类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该类固态电解质是由包括功能化的共价三嗪框架和含锂盐的离子液体在内的原料经充分混合、机械研磨制得的固液共混物电解质。本发明通过对类固态电解质的关键组成及微观结构(如固体骨架材料等的核心组成、化学结构等),以及相应制备方法的整体流程工艺设计及各个步骤的条件与参数(如反应原料的种类及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等)进行改进,得到的固液共混物电解质材料,既具有固态电解质的高强度可有效的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又具有很高的液体含量可以提高离子的传导和界面稳定性,从而得到较高的锂金属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571392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810700303.2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2/16 , H01M2/14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的功能性夹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该功能性夹层材料主要由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黏合剂组成,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所述黏合剂相互混杂,其中,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为经氨基修饰的、且具有介孔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片,比表面积为750~1200cm2/g,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所述黏合剂两者的质量比为5/1~1/2。本发明通过对功能性夹层材料的组成成分、以及相应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同时有效解决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穿梭效应”问题、及锂硫电池功能性夹层成分过多且制备方法复杂以及无法批量生产实现工业化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5485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419692.9
申请日:2020-05-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2/14 , H01M2/1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的功能性复合夹层、其制备和应用。该功能性复合夹层设置于锂硫电池阴极表面或锂硫电池非极性隔膜的阴极侧的表面;该复合夹层为多层复合结构,该多层复合结构中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带正电荷的多孔纳米材料和带负电荷的多孔纳米材料。其中,有序排列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材料能促进电解液吸收和锂离子扩散,从而降低界面阻抗,阴极表面交替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能有效阻隔多硫化物的穿梭,使电池展现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从而实现电池的高性能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079050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910393294.1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导热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括环氧树脂基体、以及被二硫化钼包覆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银纳米线气凝胶,其中,被二硫化钼包覆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银纳米线气凝胶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环氧树脂基体材料与该被二硫化钼包覆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银纳米线气凝胶两者的体积比为100:1~100:5。本发明通过在环氧树脂中加入包覆有二硫化钼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银纳米线气凝胶作为填料,并控制该填料的添加比例,同时对该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整体工艺流程设计等进行改进,由此可解决目前电子封装材料导热性和阻燃性能较差,加入填料量过多又会影响环氧树脂基体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911735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071356.3
申请日:2019-11-0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解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锂金属电池的类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该类固态电解质是由包括功能化的共价三嗪框架和含锂盐的离子液体在内的原料经充分混合、机械研磨制得的固液共混物电解质。本发明通过对类固态电解质的关键组成及微观结构(如固体骨架材料等的核心组成、化学结构等),以及相应制备方法的整体流程工艺设计及各个步骤的条件与参数(如反应原料的种类及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等)进行改进,得到的固液共混物电解质材料,既具有固态电解质的高强度可有效的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又具有很高的液体含量可以提高离子的传导和界面稳定性,从而得到较高的锂金属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890507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1190077.9
申请日:2019-11-2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2/16 , H01M2/14 ,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解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功能化隔膜、其制备和应用。该功能化隔膜是由带正负电荷材料经静电相互作用力进行层层自组装得到的有机-无机结构有序的电解质材料;其中,带正电荷材料为具有亲水性的带正电荷聚合物包覆的高机械强度、高稳定性的无机纳米材料组成,带负电荷材料为具有亲水性且可在水中稳定分散的带负电荷聚合物。本发明通过对层层自组装材料组成、厚度和结构的简便精确调控,可以有效的抑制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合物的穿梭和锂枝晶的生长,进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288729B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711432938.0
申请日:2017-12-2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离子电池的复合凝胶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凝胶电解质是由包括双键封端的聚乙二醇、巯基酯类化合物、腈类化合物和功能性填料在内的原料经紫外光辐照得到的有机‑无机杂化交联结构材料;其中,腈类化合物中还混合有锂盐或钠盐,功能性填料为炔基封端的超支化聚离子液体功能化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在该功能性填料中炔基封端的超支化聚离子液体接枝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本发明通过对该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关键组成及结构,以及相应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的解决无机纳米粒子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性问题,提高各组分间的相容性以及电解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964101B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711121931.7
申请日:2017-11-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经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接枝在初始纳米材料表面,由此得到改性纳米材料;其中,初始纳米材料为自身表面带有活性基团的纳米材料,或为经过预处理后表面带有活性基团的纳米材料;聚合物为聚醚类化合物、聚酰胺类化合物、以及聚酯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通过对其关键的整体工艺流程设置、及各个步骤的反应条件和参数(如反应原料的种类及配比、反应时间及温度等)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解决纳米材料表面接枝改性操作复杂、适用材料有限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571392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810700303.2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2/16 , H01M2/14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的功能性夹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该功能性夹层材料主要由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黏合剂组成,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所述黏合剂相互混杂,其中,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为经氨基修饰的、且具有介孔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片,比表面积为750~1200cm2/g,所述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片与所述黏合剂两者的质量比为5/1~1/2。本发明通过对功能性夹层材料的组成成分、以及相应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同时有效解决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穿梭效应”问题、及锂硫电池功能性夹层成分过多且制备方法复杂以及无法批量生产实现工业化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444807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810415617.8
申请日:2018-05-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电解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将离子液体/填料分散液混合到能够发生聚合反应的离子液体单体、光引发剂、交联剂、锂盐中,得到填料均匀分散的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再将前驱体直接原位光聚合反应,得到填料均匀分散的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解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易团聚的问题,实现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均匀分散。同时利用原位光聚合反应将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紧密附着在电池电极片表面,显著提升电解质和电极片界面的相互作用,提升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