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超疏水电热蒙皮的防除冰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27913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711485908.6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疏水电热蒙皮的防除冰控制方法,属于无人机防/除冰领域。该方法首先取得超疏水电热蒙皮固定在机翼模型前缘,将其放入冰风洞,模拟结冰飞行记录结冰延迟时间t1、结冰3mm时用时t2、施加电压除冰所用时间t3。飞机高空结冰飞行时,达到结冰云层后,设置通电延迟时间为ta=ω1(t1+t2),随后开启电热蒙皮进入通电状态;维持通电时间为tb=ω2t3后,电热蒙皮断电;继电热蒙皮断电后,延迟通电时间为ta=ω1(t1+t2),重新开启电热蒙皮进入通电状态,进入循环控制。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模拟飞行条件,找到通/断电和防/除冰之间关系系数ω,并给出合理的控制方法,使飞机达到防/除冰效果同时,能耗降到最低。

    一种仿秦岭箭竹叶防寒绒毛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313971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711485940.4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秦岭箭竹叶防寒绒毛微结构,属于材料制备领域。该结构,包括置于基底上的两层微结构,第一层为毛结构1,为阵列排布的大柱状体,第二层为绒结构2,为阵列排布的小柱状体。这种结构中较长的毛结构可以在气流中形成更厚的附面层,降低气流在表面的雷诺数,使得气流容易保持层流的状态,降低气流内部动量交换的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对流引起的热量交换,实现比较好的保温防寒效果。而该结构中较短的绒结构会在附面层的底部进一步增加气流流动的阻力,使得较长毛结构之间的气流流动发展受阻碍,进一步阻碍附面层内涡的发展,降低动量交换,从而降低热量交换,强化整体结构的保温防寒性能。

    一种新型分区域防除冰蒙皮

    公开(公告)号:CN108190001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11485985.1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分区域防除冰蒙皮,属于飞机防除冰领域。该结构中的防除冰电热蒙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超疏水层与电加热层,依次分为五个区域。区域1位于蒙皮中间部位,主要用于机翼前缘驻线处的防除冰,其功率密度较高,区域4与2分别位于区域1的上下两侧,主要用于机翼前缘水滴收集系数较高的部位,其功率密度相比区域1较低,区域5和3分别位于蒙皮区域4的上侧及区域2的下侧,只具有超疏水作用,无需加热功率,主要用于防止机翼上下翼面后方的溢流冰。本发明采取上述分区以后,这种设计其蒙皮防除冰的能量利用率较高,即可实现精准化、细分式高效节能的机翼防冰,有利于实现低功耗解决飞机防除冰问题。

    智能山地车头盔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84439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010221192.0

    申请日:2010-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山地车头盔及其实现方法,属于山地车运动领域。该系统包括山地车头盔、加速度传感器、外围信号处理电路。外围信号处理电路读取并处理加速度传感器敏感的加速度信号,以实现智能警报和通讯功能。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整个系统集成在山地车头盔上,具有小巧、轻便、智能化、集成化的特点;2)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骑行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根据加速度信号幅值大小来判断骑行者是否发生摔倒,根据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自动警报提示信号的发送,实现了自动报警、通知同伴的目的;3)采用麦克风检测骑行过程中的语音信号强度,根据语音信号的强度来控制通讯状态的切换,实现了骑行状态中自由通讯的功能。

    微控制力矩陀螺
    7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42181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710306463.0

    申请日:200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实现的振动式单框架微控制力矩陀螺,属于利用陀螺效应的制导或控制装置领域。陀螺依次包括顶层硅(1)、二氧化硅层(3)、底层硅(5)和基底(7);顶层硅(1)和底层硅(5)导电,二氧化硅层(3)绝缘,基底(7)是可以与硅键合的绝缘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顶层硅上的梳齿、底层硅和基底上的驱动用电极分别连至相应的打线点,两者电位可以实现分别控制;2)在顶层硅和底层硅上,利用结构导电,避免将导线置于活动结构上;3)利用基底上的保护槽减小了底层硅与驱动用电极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了驱动电压;4)利用驱动用电极和底层硅之间的尺寸关系避免了吸合”现象的发生。

    具有保护环结构的肖特基结核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30537B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0910023133.X

    申请日:2009-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肖特基结的微型核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核物理和微能源领域。该电池的保护环6位于本征i层4上方的势垒金属层7外围环形区域;上电极金属层8将电信号从钝化层5和势垒金属层7的交界面上引出;钝化层5覆盖本征i层4上方除势垒金属层7和保护环6之外的所有区域;同位素9覆盖在势垒金属层7上方;本征i层4下方依次为形状大小一致的n+型半导体层3、欧姆接触层2和下电极金属层1。此外,也公开了改核电池的制作方法。本发明公开的微型核电池,保护环的加入,抑制了表面漏电、界面态电流对辐生电流的影响,间接提高了开路电压,同时增大了器件对低能量放射源的灵敏度,从而改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

    微机电系统的跨时间尺度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54990B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0810190112.2

    申请日:2008-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机电系统的跨时间尺度仿真方法,属于微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该方法将微机电系统系统级模型中的组件分为高频组和低频组,在第一次仿真中将低频组作为仿真对象,用较大步长进行时域仿真,在第二次仿真中将低频组仿真结果与高频组组件作为仿真对象,用较小步长进行时域仿真,当需要用到低频组中组件的信号值时,对第一次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插值。使用该方法仿真时,低频组仿真时不考虑高频组的影响进行单独仿真,仿真规模减小;此外,对高频组进行仿真时只利用低频组仿真的结果,不耗费资源求解低频组中组件的模型,仿真规模减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时间尺度的差异带来的低效问题。

    多功能电子鱼漂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36682B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0910020994.2

    申请日:2009-0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多功能电子鱼漂及其实现方法,属于电子领域。该鱼漂包括漂体1和控制盒2,其中漂体1内部集成微电池模块3、微传感器模块4、第一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5、第一无线通讯模块6和第一指示灯模块7,控制盒2由电池模块8、声音模块9、第二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10、第二无线通讯模块11和第二指示灯模块12、振动模块13六部分构成。该装置采用微传感器采集鱼漂在水中的加速度、压力和温度信号,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和传输,最后通过声、光、振动信号完成提示、报警。本发明不仅解决了广大钓鱼爱好者远距离、夜钓等不利于观漂条件下的垂钓问题,更减小了对钓鱼人的钓技要求,提高了钓鱼运动的娱乐性、参与性。

    基于滑膜差动结构的硅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4604B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0910023322.7

    申请日:2009-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滑膜差动结构的硅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该硅谐振式压力传感器主要包括谐振器2、支撑柱1、压力敏感膜片3及边框4四部分,其中边框4上部与压力敏感膜片3四边相连,下部与压力敏感膜片3对应位置形成有空腔,使被测气体通过该空腔与压力敏感膜片3相接触。支撑柱1位于压力敏感膜片3上表面,而谐振器2则通过支撑柱1和边框4悬置于压力敏感膜片3上表面。该硅谐振式压力传感器不仅简化了制作工艺和版图设计,避免了高真空封装,降低了封装漏气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而且所采用的差动结构可以抑制共模噪声,增加灵敏度,提高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信噪比,降低了外部电路的检测难度。

    一种用于细胞分选的微网筛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17718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10219282.3

    申请日:2009-1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4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胞分选的微网筛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该结构包括至少两层分布有若干分选孔的分选薄膜,其中至少一层分选薄膜与驱动装置连接。使用时,通过驱动装置调节相邻两层分选薄膜相应分选孔的重叠面积,实现全部待分选细胞的逐次分选,或者特定尺寸大小细胞的分选。使用该结构进行细胞分选具有分选效率高、精度高、孔径连续可调、分选范围大、通道不易堵塞、无需预先知道待分选细胞的尺寸分布情况等优点,而且除了细胞分选外,还同样适用于直径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范围内的微颗粒分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