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51026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1911314306.3
申请日:2019-12-19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虚拟燃烧室的闭塞性的降低的燃烧器收容装置以及虚拟燃烧室闭塞方法。燃烧器收容装置(100)具备:风箱(36),其配置于炉膛壁;多个燃烧室,其设置于风箱(36),且能够收容燃烧器;以及虚拟燃烧室(36D),其在风箱(36)中与燃烧室相邻地配置,且具有由壁部(61)围成的内部空间(K),虚拟燃烧室(36D)具有:分隔板(62),其将内部空间(K)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分隔并划分;以及金属板(63),其划分由分隔板(62)分隔的每个区域(K1)、(K2),且在从炉膛壁的内侧观察时以与壁部(61)和分隔板(62)之间隔开有间隙(S)的状态来闭塞虚拟燃烧室(36D)。
-
公开(公告)号:CN103119367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280003046.8
申请日:2012-01-26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K5/142 , C10J3/723 , C10J2200/156 , C10J2300/0906 , C10J2300/0909 , C10J2300/093 , C10J2300/0989 , C10J2300/1606 , C10J2300/165 , C10J2300/1653 , C10J2300/1675 , C10J2300/1678 , C10K1/026 , F23K5/04 , F23K5/20 , F23K5/22 , Y02E20/16 , Y02E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通过设置贮存LPG的燃料罐(38)、将燃料罐(38)的LPG供给至煤气化炉(12)的燃料管线(39)、设置于燃料管线(39)且使LPG升压的泵(102)、设置于燃料管线(39)且对升压后的LPG进行加热的蒸发器(103)、设置于燃料管线(39)且对升压及加热后的燃料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104)和控制装置(105),可以进行稳定的燃料流量控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煤气化炉(12)的运转要求,通过泵(102)使LPG升压超过临界压力,并且通过蒸发器(103)加热超过临界温度,然后通过流量调整阀(104)设定向煤气化炉(12)供给的LPG的流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171514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980138677.9
申请日:2009-10-05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洁净煤电力研究与开发有限公司 , 北海道电力株式会社 , 东北电力株式会社 , 东京电力株式会社 , 中部电力株式会社 , 北陆电力株式会社 ,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 , 中国电力株式会社 , 四国电力株式会社 , 九州电力株式会社 , 电源开发株式会社 , 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D14/78 , F23D14/22 , F23D14/32 , F27D99/0033 , Y02E20/344
Abstract: 能够防止外筒的内周面被蒸气膜覆盖、热传导率降低而外筒的管壁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防止外筒因热而损伤。防止在燃烧器前端部的冷却效率不均匀导致的冷却不够引起的燃烧器的烧损。构成为,位于二级喷流床煤气化炉内的前端部是具有外筒和内筒的双重管结构,且对前端部冷却的冷却水通过内筒的内侧被供给,在对前端部冷却后,通过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空间内返回基端侧,并且,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流路面积小于形成于内筒内侧的流路面积,使通过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空间返回基端侧的冷却水形成沿着形成于内筒的外周面的引导件的回旋流、和沿着外筒及内筒的长度方向的大致直线流。
-
公开(公告)号:CN112585400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1980054943.3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少燃烧器主体插入时的燃烧器主体的顶端位置的误差位移的燃烧器。燃烧器(161)具备:燃烧器主体(162);多个驱动缸(163),以与燃烧器主体(162)移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驱动燃烧器主体(162)的移动;连接构件,连接燃烧器主体(162)和多个驱动缸(163);嵌合构件(170),设置于燃烧器主体(162)与连接构件之间,限制轴线(X)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容许与轴线(X)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相对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910726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80124101.2
申请日:2008-07-24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D1/00 , F23C7/008 , F23N3/06 , F23N2005/1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燃烧器单体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流量控制的燃烧器构造。在锅炉的燃烧器构造中,向火炉(1)内送入燃烧用空气的风箱(12)的空气流路(11)在火炉紧前方具有弯曲部(13),该弯曲部(13)的空气流路(11)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导叶(14),其中,该燃烧器构造设置可改变由导叶(14)分割成多个的空气流路(11)的每一个的流路阻力比的偏流控制挡板(16)。
-
公开(公告)号:CN104903651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380067531.6
申请日:2013-11-28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3Q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Q9/00 , F23C5/32 , F23D14/02 , F23D14/70 , F23D220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炉及加压型煤气化炉。本发明的燃烧炉及加压型煤气化炉中,设置:燃烧炉主体(41),能够吹入混合有燃料和空气的燃料气体;及点火火炬(42),配置在燃烧炉主体(41)的内侧,从基端部传播火焰并从前端部送出,通过将点火火炬(42)的前端部(42a)相对于燃烧炉主体(41)的前端部(41a)配置在基端部侧,减轻点火时的点火火炬的前端部中的热负载,由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910726B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0880124101.2
申请日:2008-07-24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D1/00 , F23C7/008 , F23N3/06 , F23N2005/1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燃烧器单体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流量控制的燃烧器构造。在锅炉的燃烧器构造中,向火炉(1)内送入燃烧用空气的风箱(12)的空气流路(11)在火炉紧前方具有弯曲部(13),该弯曲部(13)的空气流路(11)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导叶(14),其中,该燃烧器构造设置可改变由导叶(14)分割成多个的空气流路(11)的每一个的流路阻力比的偏流控制挡板(16)。
-
公开(公告)号:CN104903651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380067531.6
申请日:2013-11-28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3Q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Q9/00 , F23C5/32 , F23D14/02 , F23D14/70 , F23D220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炉及加压型煤气化炉。本发明的燃烧炉及加压型煤气化炉中,设置:燃烧炉主体(41),能够吹入混合有燃料和空气的燃料气体;及点火火炬(42),配置在燃烧炉主体出,通过将点火火炬(42)的前端部(42a)相对于燃烧炉主体(41)的前端部(41a)配置在基端部侧,减轻点火时的点火火炬的前端部中的热负载,由此能够提高耐久性。(41)的内侧,从基端部传播火焰并从前端部送
-
公开(公告)号:CN102171514B
公开(公告)日:2013-11-06
申请号:CN200980138677.9
申请日:2009-10-05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常磐共同火力株式会社 , 北海道电力株式会社 , 东北电力株式会社 , 东京电力株式会社 , 中部电力株式会社 , 北陆电力株式会社 ,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 , 中国电力株式会社 , 四国电力株式会社 , 九州电力株式会社 , 电源开发株式会社 , 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D14/78 , F23D14/22 , F23D14/32 , F27D99/0033 , Y02E20/344
Abstract: 能够防止外筒的内周面被蒸气膜覆盖、热传导率降低而外筒的管壁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防止外筒因热而损伤。防止在燃烧器前端部的冷却效率不均匀导致的冷却不够引起的燃烧器的烧损。构成为,位于二级喷流床煤气化炉内的前端部是具有外筒和内筒的双重管结构,且对前端部冷却的冷却水通过内筒的内侧被供给,在对前端部冷却后,通过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空间内返回基端侧,并且,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流路面积小于形成于内筒内侧的流路面积,使通过形成于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空间返回基端侧的冷却水形成沿着形成于内筒的外周面的引导件的回旋流、和沿着外筒及内筒的长度方向的大致直线流。
-
公开(公告)号:CN103210255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80003494.8
申请日:2012-03-30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D1/00 , C10J3/485 , C10J3/506 , C10J2300/093 , C10J2300/1653 , F23C5/02 , F23D2211/00 , F23L7/00 , F23L2900/07002 , Y02E20/16 , Y02E20/18 , Y10T29/49348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烧器具备:燃料管(2);覆盖燃料管(2)的外周并向与燃料管(2)的侧壁之间导入氧化剂的氧化剂管(3);设于氧化剂管(3)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移吸收构件(7),其特征在于,燃料管(2)、氧化剂管(3)将基端部固定在反应炉(10)的内侧容器(12)的侧壁,并从内侧容器(12)的侧壁朝向外侧贯通外侧容器(11)而延伸,总长根据在燃料管(2)产生的应力来确定,氧化剂管(3)以抑制氧化剂管(3)及燃料管(2)的前端向气化炉(10)内突出的长度的方式相对于内侧容器(12)的侧壁而定位,在内侧的侧壁的定位部(30)(固定部)与炉外侧固定部之间产生的氧化剂管(3)的轴向的热拉伸由设置在氧化剂管(3)的位移吸收构件(7)吸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