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45885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62263.X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隔热屏的固定结构,包括对接环、法兰盘和第一不锈钢丝;所述对接环与第一高温隔热屏的外周边缘尺寸匹配,所述对接环的周圈均匀设有多个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一高温隔热屏的外周边缘均匀设有多个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一不锈钢丝穿过多个所述第一穿线孔和多个第二穿线孔将对接环的周圈与所述第一高温隔热屏的外周边缘绑扎,所述法兰盘上设有多个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第二高温隔热屏固定在所述第一高温隔热屏上,所述法兰盘与航天器带隔热设备连接。本发明高温隔热屏的固定结构中,高温隔热屏与卫星结构件接触少,减少了点火期间向舱内的漏热量;本发明高温隔热屏的安装固定方法,工艺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677641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044058.9
申请日:2019-01-17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用热隔离型体装太阳壳的降温装置,该装置包括OSR涂层、低温多层组件和太阳壳碳纤维隔热支架;所述OSR涂层粘贴于体装太阳壳朝向冷空间外表面,实现不同高度区域的太阳壳均温化控制;所述低温多层组件包覆于太阳壳非受照内表面。低温多层隔热组件包括6μ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反射层、T20涤纶网间隔层及最外层的导电型F46镀银二次表面镜热控涂层;所述太阳壳碳纤维隔热支架安装于太阳壳与星体侧板之间,支架采用M55J碳纤维材料,可做镂空设计,以增加接触传热热阻。本发明可有效降低体装太阳壳的极端高温水平,整套装置实施简单、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8791963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622128.X
申请日:2018-06-15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星外转动单元低功耗热补偿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多层隔热组件、热控涂层、加热器组件及热敏电阻;所述多层隔热组件包覆在旋转变压器外周面,多层隔热组件应尽量贴合包覆面;所述热控涂层喷涂在电机外周面及侧面;所述加热器组件安装在电机侧面,用来提供低温存储时的热补偿;所述热敏电阻粘贴在电机侧面,用以测量电机温度,控制加热器组件是否提供热补偿。本发明根据星外转动单元的复杂外热流和内热源的影响,采用了对旋转变压器整体多层包覆,隔绝空间外热流的影响;同时采用在电机外周向及侧面喷涂白漆的方式提供散热通道,并通过电机侧面的加热器组件提供低温补偿措施,进而保证星外转动单元在轨工作的温度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62252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738868.7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卫星适应能源自调节热控方法及系统,涉及航天航空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根据星上加热器控温阈值高低设置不同的热控模式1~N;步骤S2:基于星上MEA电压判断,卫星处于S3R、BCR、或BDR控制区域,获取星上太阳阵输出功率、蓄电池充放电和负载情况;步骤S3:计算太阳帆板电压和,设置能源余量参考电压值;步骤S4:卫星程序根据能源供给情况,自主选择热控模式进行加热器控温。本发明能够使卫星在光照区能源充足时最大程度利用卫星热容进行储能,当进入阴影区时或出现能源危机时减少热控功率消耗,为整星提供良好的温度,节省能源。
-
公开(公告)号:CN11754048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314217.5
申请日:2023-10-10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轨卫星复杂热流极端工况分析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建立卫星本体坐标系,并根据给定轨道参数数据和卫星姿态模式数据,计算在回归周期内的太阳矢量和地球矢量步骤S2:建立分析对象的法向矢量计算每一时刻与的点积A;步骤S3:通过计算太阳矢量与地球矢量之间的日星地夹角θs和地球可提供的遮蔽角αe,判断卫星处于地影期或光照期;步骤S4:统计每轨分析对象的外热流特征参数及其极值和最值;所述外热流特征参数包括太阳辐射热流瞬时值F、光照周期均值Fi‑ave和轨道周期均值Fo‑ave。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减少了仿真模型遍历工况的计算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7976466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711022859.2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G01N25/20
Abstract: 一种非稳态法测量传热元件外贴表面换热系数的装置及方法,用于热真空环境下,包括加热器、结构板一、传热元件、结构板二、多层隔热组件,热电偶,加热器粘贴在结构板一上,粘贴位置为结构板一与传热元件连接位置对应的另一侧区域,结构板二与传热元件非连接的一侧喷涂黑漆,用于真空环境下辐射散热,结构板一、传热元件和结构板二的非喷漆部位包覆多层隔热组件,结构板一和结构板二、传热元件和多层隔热组件的外表面都布置相应的热电偶,加热器施加一定量的热量到结构板一,通过传热元件传递到结构板二,最后以热辐射的方式散掉。本发明在未建立热平衡的前提下,计算出真空环境下结构板与热管之间的换热系数,可大大节约试验时间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927940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10123151.9
申请日:2019-02-19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热防护装置,包括太阳帆板三角架、挡光板和接插件支架,所述挡光板固定在太阳帆板三角架上用以遮挡太阳光,所述接插件支架的一端固定在挡光板的背阳面上,另一端用于固定接插件。本发明装置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太阳帆板在轨工作特点,对与SADA温度紧密相关的电缆束走向进行约束和固定,并采取挡光装置对其进行遮挡,避免电缆束直接受照,并为电缆束散热提供稳定且良好的散热通道,减少了星外电缆束温度水平,从而降低了驱动机构外露端周向和轴系轴向的热变形,避免了驱动机构由于轴系热变形过大产生的卡死故障,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温度波动小、工艺简便、资源开销少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823575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910044498.4
申请日:2019-01-17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用490N发动机热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轻型高温多层组件、中温多层组件、低温多层组件和不锈钢丝固定网;轻型高温多层组件由50μm不锈钢箔、15um镍箔及高硅氧布组成,50μm不锈钢箔的外表面涂覆灰色化学转化热控涂层。中温多层组件由20μm铝箔、25μm双面镀铝聚酰亚胺和高硅氧布组成。低温多层组件由6μ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和玻璃纤维布组成。所述低温多层组件、中温多层组件、轻型高温多层组件从内往外依次布设,并通过锈钢丝固定网固定成型。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490N发动机点火过程时高温喷管对星内单机、结构件的热辐射影响,保障卫星变轨过程舱内仪器设备工作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74983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044040.9
申请日:2019-01-17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58 , B32B9/04 , B32B15/14 , B32B27/28 , B32B27/12 , B32B27/36 , B32B27/08 , B32B17/02 , B32B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用10N发动机热防护装置,包括轻型高温多层组件、中温多层组件、低温多层组件;低温多层组件、中温多层组件、轻型高温多层组件从内往外依次设置。所述的轻型高温多层组件由2层高硅氧布间隔材料和2层15μm镍箔组成;在10N推力器热防护多层最外层,再增加一层50μm灰色化学转换不锈钢箔。所述的中温多层组件由5层高硅氧布间隔材料和5层25μm双面镀铝聚酰亚胺薄膜组成。所述的低温多层组件由10层6μ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和10层玻璃纤维布组成。本发明通过合理的隔热材料及数量的选取组合,实现了热防护装置的轻量化设计,降低了装置的质量面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018456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688477.1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轨遥感卫星平台的热真空试验外热流模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转动机构将红外笼置于待测星体的散热面一侧,所述红外笼采用的加热带材料为镍镉合金,加热带宽度为8mm,间距为12mm,厚度0.1mm,加热带电阻率:1.02E‑06Ω·m,加热带两面喷黑;通过转动机构红外笼沿轴向转动,并通过采用定热流密度方法进行外热流标定。本发明能满足卫星在轨极端低温和高温的外热流模拟要求;模拟精度高;遮挡影响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