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负荷转供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21253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1910447892.2

    申请日:2019-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负荷转供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获取变电站故障信号;采集故障变电站与可转供变电站的负荷数据,所述故障变电站与可转供变电站间设置有联络开关;构建转供约束条件,包括可转供变电站总负荷约束、联络线路最大瞬时负载率约束和转供负荷最大化约束;基于所述负荷数据,采用试错法获得满足所述转供约束条件的最优负荷转供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最大限度提高供电可靠性等优点。

    一种配电网线损测算设备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8853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240242.3

    申请日:2023-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线损测算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测算装置,安装座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力感应器,夹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拉力感应器与固定块之间设置有拉力感应机构,拉力感应机构包括有挂钩、挂环、固定盘以及弹簧,测算装置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散热盒,散热盒的底部开设有防尘网,测算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有安装杆、电机以及风扇;在本发明中,通过计算面板可将拉力感应器所受的拉力转化计算为配电网线的直径,便于测算配电网线的线路损耗,在散热的同时,由于散热盒的特殊设计以及防尘网的存在,可防止空气内的水分以及灰尘进入测算装置内,保证了内部装置的正常运行。

    一种供电可靠性检测设备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6804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84095.2

    申请日:2022-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供电可靠性检测设备,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面四个拐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四个拐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圆壁面设置有支撑连杆,所述支撑板的顶面设置有检测设备本体;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设备本体的顶面,用于防止所述检测设备本体内部进入灰尘,通过排风扇与散热鳍片可以有效的对检测设备本体进行散热,通过启动电动推杆带动防尘盖开合,从而可以在检测设备本体不需要使用时,对散热套筒进行封口,从而防止灰尘进入检测设备本体的内部,影响检测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通过防尘罩可以对检测设备本体的接口处进行防护。

    一种基于LSTM-GRU的锂电池健康状态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3174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63988.0

    申请日:2024-06-13

    Inventor: 张菁 任山 任丽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STM‑GRU的锂电池健康状态预测方法,包括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电动汽车的锂电池寿命衰减的真实数据集,该数据集是基于特定的驾驶周期进行记录,主要特征为时间、电压、电荷量和温度,步骤S2:根据步骤1的数据集,针对锂电池寿命衰减的特征参数,建立LSTM‑GRU的神经网络模型,步骤S3: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LSTM‑GRU的锂电池SOH预测方法,旨在使用一种适用性强并且准确的模型,能够用其准确预测电动汽车锂电池SOH,该模型避免了高复杂性和高训练成本的问题,通过从锂电池充电的相关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并使用LSTM‑GRU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现有的电动汽车的锂电池SOH进行准确预。

    一种新能源电力系统用储能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387471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492219.1

    申请日:2024-04-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电力系统用储能设备,涉及到电力储能领域,包括固定平台、支撑脚和配电柜体,所述固定平台的上方设置有缓冲固定组件,所述缓冲固定组件包括有固定连接在固定平台顶面中心处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表面嵌套连接有活动柱,所述固定柱与活动柱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柱内部的顶侧壁。本发明通过设置缓冲固定组件,通过缓冲固定组件内结构之间的配合,可以对配电柜体进行夹持固定,避免出现碰撞的情况,不仅稳定性强,而且缓冲固定组件内结构之间的设计,也进一步缩小了两个配电柜体之间出现碰撞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了对配电柜体的保护性以及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