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的硬度场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87956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810028925.5

    申请日:2018-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的硬度场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摩擦副零件的接触应力特征,确定支重轮轮体与链轨节的硬度比范围;步骤二,根据支重轮轮体的结构尺寸、材料特性以及磨损极限后支重轮轮体的轮缘部分的弯曲强度要求,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弯曲强度分析,确定磨损极限和硬化层深度;步骤三,根据支重轮轮体的材料的端淬曲线确定表面硬度;步骤四,根据支重轮轮体在工况环境下的耐磨性要求、抗疲劳性要求和抗冲击性要求以及支重轮轮体的材料特性和热处理工艺,确定芯部硬度;步骤五,根据支重轮轮的轴径部分和支重轮轮体的轮缘部分的硬化层深度的分布要求以及支重轮轮的材料的端淬特性,确定硬度梯度分布。

    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27657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1910623530.4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设计过程中残余压应力无法进行定量匹配设计的现象,本发明提出了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把机械结构和零部件的疲劳强度作为场处理,把结构应力场和疲劳强度场有机的匹配起来结合冷作强化工艺特征进行残余压应力定量匹配,具体方法为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最高应力幅值及其梯度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疲劳强度分布,通过材料端淬曲线和热处理要求确定疲劳强度场,根据冷作强化工艺特征确定结构残余压应力极限,结合冷作强化和组织疲劳强度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实际残余压应力分布。

    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27657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910623530.4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设计过程中残余压应力无法进行定量匹配设计的现象,本发明提出了结构冷作强化-残余压应力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把机械结构和零部件的疲劳强度作为场处理,把结构应力场和疲劳强度场有机的匹配起来结合冷作强化工艺特征进行残余压应力定量匹配,具体方法为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最高应力幅值及其梯度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疲劳强度分布,通过材料端淬曲线和热处理要求确定疲劳强度场,根据冷作强化工艺特征确定结构残余压应力极限,结合冷作强化和组织疲劳强度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实际残余压应力分布。

    结构热处理-硬度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99660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23537.6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按照整体强度观点进行的结构硬度设计过程中硬度失配现象,本发明提出了结构热处理-硬度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具体方法为根据结构危险截面的极限静应力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静强度场分布;利用强度-硬度转换关系,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硬度分布;结合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确定表面硬度、芯部硬度等热处理要求;根据材料端淬曲线和热处理要求,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实际硬度分布。

    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的硬度场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87956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810028925.5

    申请日:2018-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的硬度场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摩擦副零件的接触应力特征,确定支重轮轮体与链轨节的硬度比范围;步骤二,根据支重轮轮体的结构尺寸、材料特性以及磨损极限后支重轮轮体的轮缘部分的弯曲强度要求,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弯曲强度分析,确定磨损极限和硬化层深度;步骤三,根据支重轮轮体的材料的端淬曲线确定表面硬度;步骤四,根据支重轮轮体在工况环境下的耐磨性要求、抗疲劳性要求和抗冲击性要求以及支重轮轮体的材料特性和热处理工艺,确定芯部硬度;步骤五,根据支重轮轮的轴径部分和支重轮轮体的轮缘部分的硬化层深度的分布要求以及支重轮轮的材料的端淬特性,确定硬度梯度分布。

    基于疲劳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77998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1910623539.5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基于疲劳强度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存在的无法进行机械结构和零部件基于疲劳强度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现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疲劳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方法,使用结构疲劳强度场与结构应力场进行匹配,进行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具体为根据结构危险截面的最高应力幅值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疲劳强度场分布,根据静强度分布要求以及危险截面残余应力分布要求,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疲劳强度分布。应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进行结构危险截面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

    基于静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76059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1910623661.2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存在的无法进行全场定量的轻量化评价现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方法,使用结构静强度场与结构应力场进行匹配,进行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具体为根据结构危险截面的最高应力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静强度场分布,根据结构热处理要求和材料的端淬曲线以及强度硬度转换关系,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静强度分布。应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进行结构危险截面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

    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和链轨节的硬度场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97400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810028944.8

    申请日:2018-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支重轮轮体和链轨节的硬度场匹配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支重轮轮体与链轨节的硬度比范围;步骤二,确定支重轮轮体和链轨节的材料;步骤三,确定支重轮轮体的轴径部分和轮缘部分、链轨节的踏面部分和侧面部分的磨损极限;步骤四,确定支重轮轮体的轴径部分和轮缘部分、链轨节的踏面部分和侧面部分的表面硬度;步骤五,确定支重轮轮体的轴径部分和轮缘部分、链轨节的踏面部分和侧面部分的硬化层深度;步骤六,确定支重轮轮体和链轨节的芯部硬度;步骤七,确定支重轮轮体的轴径部分和轮缘部分、链轨节的踏面部分和侧面部分的硬度梯度。

    基于疲劳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77998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623539.5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基于疲劳强度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存在的无法进行机械结构和零部件基于疲劳强度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现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疲劳强度的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方法,使用结构疲劳强度场与结构应力场进行匹配,进行结构全场轻量化定量评价。具体为根据结构危险截面的最高应力幅值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疲劳强度场分布,根据静强度分布要求以及危险截面残余应力分布要求,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疲劳强度分布。应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进行结构危险截面的全场轻量化水平定量评价。

    结构热处理-硬度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99660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910623537.6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针对现有的按照整体强度观点进行的结构硬度设计过程中硬度失配现象,本发明提出了结构热处理‑硬度分布的定量匹配设计方法。具体方法为根据结构危险截面的极限静应力分布,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静强度场分布;利用强度‑硬度转换关系,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理想硬度分布;结合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确定表面硬度、芯部硬度等热处理要求;根据材料端淬曲线和热处理要求,确定结构危险截面的实际硬度分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