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4000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222776.6
申请日:2025-02-2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水盾构泥浆自动化智能制浆设备,涉及泥水平衡盾构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原料罐,所述原料罐的数量可根据泥浆配比进行配置,所述支撑架的外壁安装有原料输送管路,所述原料输送管路的一端连接有泥浆搅拌池,所述泥浆搅拌池内布置有泥浆采集管路,搅拌机构,出料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控制机对装置各部分的控制与协同工作,实现智能化配料系统,自动控制水、固体物质(如膨润土、矿物粉、加重剂等)、化学添加剂等成分的精确配比,设备能根据实际地质条件、泥浆性能要求和施工参数,自动调节泥浆的粘度、密度、流变性、pH值等,确保泥浆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4165244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111441522.1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现场验证试验方法,其采用的试验设备包括模拟盾尾壳体内管路的管路模拟装置、模拟注浆管路出口环境并具有填料仓和注浆仓的环境模拟装置,其中填料仓和注浆仓相连通设置,且环境模拟装置具有盾尾移动、土层模拟、水土压模拟、自动保压、出口压力监测等功能,该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备组装;S2、填料加压;S3、拌制A、B液的混合液;S4、模拟注浆;S5、结果分析与优化验证。本发明一方面准确获知在不同参数下的注浆效果,并通过反复验证,从而确立最优注浆工艺;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复制性,有助于实现国内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的标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206332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309663.5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C04B28/00 , C04B14/48 , C04B16/06 , E21D11/08 , C04B111/34 , C04B111/27 , C04B111/20 , C04B111/74 , C04B111/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掺纤维混凝土和越江跨海盾构管片,涉及地铁区间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包括质量百分比为12%~14%的水泥、质量百分比为3.5%~6%的粉煤灰、质量百分比为2%~3%的矿粉或硅灰、质量百分比为26%~29%的矿砂、质量百分比为44%~46%的碎石、质量百分比为5%~6%的水、质量百分比为0.2%~0.3%的减水剂、质量百分比为1.5%~2%的钢纤维、质量百分比为0.05%~0.1%的聚丙烯纤维、质量百分比为0.7%~0.8%的阻锈剂,其中,所述双掺纤维混凝土中包括的所述钢纤维和所述聚丙烯纤维的质量比为15~40:1,不仅可以保证混凝土的高强度,还因为同时掺入了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两种纤维,极大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及抗裂、耐腐蚀等耐久性,满足了海底隧道对盾构管片高强度及“不渗不漏”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220693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210998.7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洞风井单侧填土条件下的中隔墙加固方法,按竖向受力构件设计的中隔墙上分布有多个孔洞,该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加大中隔墙的底部约束范围;S2、增加中隔墙孔洞处的墙体强度;S3、局部加厚中隔墙。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加大中隔墙的底部约束范围、封堵中隔墙上孔洞并局部加厚中隔墙,有效避免对中隔墙非填土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单侧填土条件下,根据实际工况准确计算出中隔墙的各项受力数据,从而能够针对性对中隔墙各孔洞薄弱位置及各层结构进行必要的加强处理,有效增强中隔墙自身强度,减少变形,以确保施工顺利。
-
公开(公告)号:CN11416524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41522.1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现场验证试验方法,其采用的试验设备包括模拟盾尾壳体内管路的管路模拟装置、模拟注浆管路出口环境并具有填料仓和注浆仓的环境模拟装置,其中填料仓和注浆仓相连通设置,且环境模拟装置具有盾尾移动、土层模拟、水土压模拟、自动保压、出口压力监测等功能,该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备组装;S2、填料加压;S3、拌制A、B液的混合液;S4、模拟注浆;S5、结果分析与优化验证。本发明一方面准确获知在不同参数下的注浆效果,并通过反复验证,从而确立最优注浆工艺;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复制性,有助于实现国内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的标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622285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30100.3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超大直径盾构泥水仓积仓处置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停止掘进;S2、置换泥浆;S3、封闭排渣通道;S4、排除故障。本发明一方面将破碎设备布局在盾构常压区,并通过排渣通道与泥水仓对接,泥水仓出现积仓现象时,通过封闭排渣通道以在维持泥水仓仓压恒定的前提下,使得破碎设备处于常压状态,从而实现在常压下进行排查和处理排渣故障,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基于高粘度泥浆的置换以形成覆盖掌子面的泥膜,实现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的掌子面保持稳定,从而确保后期盾构掘进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566482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713429.9
申请日:2024-06-04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化盾构泥浆性能检测装置,且涉及土木工程以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检测装置箱以及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泥浆的多功能马氏漏斗以及检测泥浆含沙量的多功能量杯,多功能马氏漏斗上设置有一号出水管,多功能量杯上设置有二号出水管;本发明能够通过有线和无线信号传输方式控制检测装置箱内部的检测装置,并将检测结果与预警判断显示在终端显示器,实现智能与数字一体化检测;其次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自动且高效地检测泥浆性能指标,实现精准控制和智能预警,提高泥浆性能指标检测的效率;并且能够实现对检测装置进行自动化清洗,提高泥浆性能检测装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51922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525041.1
申请日:2023-05-10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天津大学
IPC: G01M3/0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盾构隧道的管片防水检测装置及防水检测方法,防水检测装置,包括:密封组件,可脱离地安装于相邻的多个管片所形成的缝隙的外侧,密封组件的与管片相面对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覆盖的缝隙的形状相适配的充水槽,以使充水槽与管片之间形成与外部相密封的注水腔,密封组件设置有与充水槽相连通的注水孔,以向充水槽内注水;其中,充水槽被构造成一字形、十字形及T字形中的任一一种,至少两个相邻的密封组件可拼和地连接,以使密封组件设置的充水槽适应于缝隙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以覆盖缝隙的检测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218436811U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22813084.3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1F15/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折叠式护栏,使用时折叠栏和防护栏组合成可折叠式护栏,折叠栏的一端通过折叠组件安装在盾构机台车上,其另一端通过转动组件安装在防护栏上,这样设置可折叠式护栏是将预制箱涵两侧的安全防护固定点放在盾构机台车上,让防护栏随盾构机向前移动,在预制箱涵拼装前伸出做好安全防护,可以有效避免预制箱涵两侧防护不及时问题;将防护栏向两侧折叠收缩,为牛腿安装提供操作空间,完成后将防护栏折叠伸出为预制箱涵两侧提供安全防护;同时在两个防护栏的内侧均铰接有防护栏板,预制箱涵拼装时打开防护栏板提供操作空间,预制箱涵拼装完成后关闭防护栏板,保证预制箱涵全封闭安全防护。
-
公开(公告)号:CN218405215U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22887848.3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1F15/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通道临时护栏,一种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通道临时护栏,包括若干立柱、设置在立柱中上部的梁板、和预埋在中间箱涵侧面的套筒,所述套筒水平设置且设置有内螺纹孔,所述立柱通过与所述套筒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栓固定在中间箱涵的两侧;护栏设置在中间箱涵的侧面,除了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外,也不会占用中间箱涵的路面;本实用新型通过临时护栏的针对性设计,中间箱涵形成安全可靠的施工通道,且护栏不占用中间箱涵的路面,明显提高了物料运输速度;本发明可以快速、高效完成施工通道两侧的临边防护,安装拆卸方便,保证人员和车辆安全,最终实现提高施工工效、降低安全风险的目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