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薄片堆叠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10168B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611112754.1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纳米薄片堆叠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材料由纳米片状的磷酸铁锂原位堆叠成为微米级的梭型颗粒,并与石墨烯复合形成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锂源和铁源分别溶于乙二醇配制成溶液;2、将磷酸和含锂源的溶液依次滴入含铁源的溶液中,并分别加入过硫酸铵和氧化石墨烯形成分散液;3、将分散液转移到含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于一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并将所得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离心分离后,置于干燥箱内烘干;4、所得沉淀物样品在保护气氛中焙烧,随炉冷却至室温,即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所得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

    一种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带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82207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888807.7

    申请日:2017-09-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带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负极材料是由二氧化钛以纳米颗粒状限制于石墨烯纳米带中形成的准一维纳米复合材料。所述制备方法为:(1)将氧化石墨烯纳米带加入有机溶剂中,超声分散;(2)加入钛源和水,进行加热回流后,离心分离,再将沉淀洗涤,过滤,干燥;(3)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冷却,即成。本发明复合负极材料在0.01~3.0V,500 mA·g-1下,首次可逆比容量为375.7 mAh·g-1,循环1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320.8 mAh·g-1,8000 mA·g-1下,可逆比容量可达206.7 mAh·g-1,电化学性能优异;本发明方法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6684B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811010233.4

    申请日:2018-08-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正极材料中,单质硒纳米颗粒以质量比0.5~5.0:1限域于碳纳米管一维限域的纳米空间内。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纳米管置于强酸中,搅拌下,加热纯化处理,得纯化的碳纳米管;(2)将步骤(1)所得纯化的碳纳米管与硒粉研磨,并充分混合后,在保护性气氛下,低温热处理,得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能抑制体积膨胀,和穿梭效应,放电比容量高、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三维网状多孔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4445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011892.X

    申请日:2018-08-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三维网状多孔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正极材料由纳米片状的磷酸铁锂以质量比5~20:1均匀锚定于三维网状多孔石墨烯上形成。所述制备方法为:(1)在磷酸铁锂的醇溶液中,在搅拌下,加入硅烷偶联剂,搅拌反应后,离心,洗涤沉淀,烘干,得硅烷偶联剂修饰的磷酸铁锂纳米片;(2)分散于水中,在搅拌下,滴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油浴加热反应,冷冻干燥,得三维网状多孔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前驱体;(3)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即成。本发明复合正极材料组装的电池放电比容量高、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导电性好;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11406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856163.3

    申请日:2017-09-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硅纳米颗粒在超声处理下均匀分散到无水乙醇中;(2)通过搅拌加入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硅的表面修饰处理;(3)分散液通过离心和烘干后得到APS修饰的硅纳米颗粒,将APS修饰的硅纳米颗粒分散于无水乙醇形成分散液,在搅拌下滴加入石墨烯溶液,经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处理;(4)与聚偏氟乙稀混合均匀后一起涂覆在铜集流体上形成厚度一致的复合材料,并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5)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高温热处理。本发明所得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高,充放电特性好,循环稳定性较高;工艺流程简单,材料中硅占比大,易实施并适合规模化生产。

    纳米薄片堆叠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10168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1112754.1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2 H01M4/5825 H01M4/625 H01M10/0525

    Abstract: 纳米薄片堆叠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材料由纳米片状的磷酸铁锂原位堆叠成为微米级的梭型颗粒,并与石墨烯复合形成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锂源和铁源分别溶于乙二醇配制成溶液;2、将磷酸和含锂源的溶液依次滴入含铁源的溶液中,并分别加入过硫酸铵和氧化石墨烯形成分散液;3、将分散液转移到含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于一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并将所得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离心分离后,置于干燥箱内烘干;4、所得沉淀物样品在保护气氛中焙烧,随炉冷却至室温,即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所得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

    一种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6684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010233.4

    申请日:2018-08-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正极材料中,单质硒纳米颗粒以质量比0.5~5.0:1限域于碳纳米管一维限域的纳米空间内。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纳米管置于强酸中,搅拌下,加热纯化处理,得纯化的碳纳米管;(2)将步骤(1)所得纯化的碳纳米管与硒粉研磨,并充分混合后,在保护性气氛下,低温热处理,得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能抑制体积膨胀,和穿梭效应,放电比容量高、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限域硒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11406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710856163.3

    申请日:2017-09-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硅纳米颗粒在超声处理下均匀分散到无水乙醇中;(2)通过搅拌加入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硅的表面修饰处理;(3)分散液通过离心和烘干后得到APS修饰的硅纳米颗粒,将APS修饰的硅纳米颗粒分散于无水乙醇形成分散液,在搅拌下滴加入石墨烯溶液,经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处理;(4)与聚偏氟乙稀混合均匀后一起涂覆在铜集流体上形成厚度一致的复合材料,并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5)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高温热处理。本发明所得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高,充放电特性好,循环稳定性较高;工艺流程简单,材料中硅占比大,易实施并适合规模化生产。

    一种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带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82207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10888807.7

    申请日:2017-09-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带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负极材料是由二氧化钛以纳米颗粒状限制于石墨烯纳米带中形成的准一维纳米复合材料。所述制备方法为:(1)将氧化石墨烯纳米带加入有机溶剂中,超声分散;(2)加入钛源和水,进行加热回流后,离心分离,再将沉淀洗涤,过滤,干燥;(3)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冷却,即成。本发明复合负极材料在0.01~3.0V,500 mA·g‑1下,首次可逆比容量为375.7 mAh·g‑1,循环1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320.8 mAh·g‑1,8000 mA·g‑1下,可逆比容量可达206.7 mAh·g‑1,电化学性能优异;本发明方法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