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烟气氨法脱碳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688676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210187777.4

    申请日:2012-06-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厂烟气氨法脱碳工艺,烟气经过脱硫、除尘冷却到45~55℃后,进入脱碳吸收塔,与脱碳吸收塔内的吸收液逆流接触,吸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控制在3%~5%,烟气中CO2被吸收,将吸收CO2后的吸收富液送入再生塔中,对富液加热解吸释放CO2,解吸温度为85~95℃,然后返回到脱碳吸收塔开始新一轮吸收。在吸收液中添加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添加的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浓度为0.1~0.5mol/L。本发明是一种CO2的解吸率高,同时吸收液循环利用过程中CO2负载量保持不变,保证溶液对CO2的吸收能力的电厂烟气氨法脱碳工艺。

    一种高温复合气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11807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110241267.6

    申请日:2011-08-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复合气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复合气化剂含有CO2、H2O、O2和N2气体,CO2的体积百分数为8~12%,H2O的体积百分数为15~18%,O2的体积百分数为7~10%,首先气体燃料通过燃烧器燃烧,过剩空气系数控制在1.05-1.2,产生高温烟气,烟气温度控制在1100~1300℃,高温烟气中含有的CO2的体积百分数为8~12%,H2O的体积百分数为15~18%,向高温烟气中补充一定量的氧气,使高温烟气中的氧气的体积百分数达到7~10%。采用该方法制备高温复合气化剂,使用设备简单,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性好。

    一种生物质高温熔融气化的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11810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110240647.8

    申请日:2011-08-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高温熔融气化的方法及其装置。采用气体燃料燃烧产生的1000~1300℃高温烟气并补充适量的氧气体积浓度达到7~10%作气化剂,沿圆形截面的气化炉的切线方向送入气化炉内,与从顶部加入的生物质粉料混合后,边旋转边向气化室下部空间扩散。由于气化剂温度很高,生物质与气化剂一接触即发生复杂的干燥热解、氧化还原和气体重整反应,且各反应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反应十分迅速且弥散在整个反应空间内,反应后的灰渣呈熔融状态。气化燃气和液态熔渣从气化炉底部出口排出。该气化方法产生的燃气热值高,焦油含量很低,生物质的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高。

    一种生物质立式烘干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53640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10357733.1

    申请日:2012-09-2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立式烘干机,立式机体(2)的上部设有进料口(5),下部设有出料口(6),所述的出料口(6)对接有出料设备(4),在所述的立式机体2的内部设有加热管(3),所述的加热管(3)设有热介质进口端(7)和热介质出口端(8),还包括一个将物料提升至所述的进料口(5)的提升机(1)。本发明是一种能耗低、产量高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生物质立式烘干机。

    一种小型生物质成型燃料往复流化燃烧炉

    公开(公告)号:CN102748752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234161.8

    申请日:2012-07-0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生物质成型燃料往复流化燃烧炉,排烟管(1)位于炉体(5)的炉膛顶部,吸热管(2)位于所述的炉体(5)的上部区域,并穿过所述的炉体(5)外连进水、出水管,生物质成型燃料给料器(3)位于所述的炉体(5)的一侧,至少一个旋流二次风口(4)设置在所述的炉体(5)上处于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给料器(3)的入口上部,布风系统(6)设置在所述的炉体(5)的炉膛下部,排渣口(7)位于所述的炉体(5)的底部。本发明具有燃料在炉膛往复流态化燃烧、旋流二次风等技术特征,具有燃料炉膛停留时间长、燃料燃烧更完全、热效率高、受热面磨损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等技术优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