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2511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0111296.8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IPC: C09J1/00 , C09J11/04 , H10H20/854 , H10H20/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修复的铝硅酸盐无机胶及深紫外LED全无机封装方法,属于电子封装技术领域,该自修复的铝硅酸盐无机胶包括以下成分:钻石微粉0~8wt%;硅酸钠溶液41~45wt%;粉煤灰51~56wt%。本申请的一种自修复的铝硅酸盐无机胶可以实现无机胶固化体的缺陷问题的自修复,增强无机胶固化体在常温或略高于常温下的自愈性能,在常温或略高于常温下具有更少的缺陷,有效地提高了铝硅酸盐无机胶与基体材料的剪切强度和深紫外LED的封装气密性,铝硅酸盐无机胶的自修复行为可以显着提高深紫外LED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8068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08241.X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中船黄冈贵金属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银或者铜银合金粉末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原银和原铜按比例进行配料,其次,将配料采用熔炼连铸工艺制备成金属电极棒,再次,将金属电极棒置于等离子电极旋转雾化设备内,以制备含银或者铜银的第一金属粉末,最后,对第一金属粉末进行筛分处理,得到用于3D打印的第二金属粉末,第二金属粉末的粒径范围为15‑53μm;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含银或者铜银合金的金属电极棒不能用于等离子电极旋转雾化的技术问题,制备的银及铜银合金粉末的粒径在15~53μm,适用于3D打印;同时,上述制备方法有利于贵金属3D打印粉末的规模化生产,能大幅度的减少在制粉阶段贵金属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7285349B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143205.0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IPC: C04B35/48 , C04B35/622 , C04B35/638 , B33Y70/10
-
公开(公告)号:CN11720651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009102.5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IPC: B22F1/05 , C22C9/00 , B22F5/00 , B22F10/28 , B22F10/85 , B22F10/64 , B22F10/60 , B22F10/66 , B33Y10/00 , B33Y40/20 , B33Y50/02 , B33Y80/00 , B33Y70/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掐丝珐琅金属胎体用增材制造金属粉末及制造工艺,金属粉末为铜铬锆合金或银铜合金,金属粉末对1064nm激光的反射率为纯铜的70~85%。本申请的一种掐丝珐琅金属胎体用增材制造金属粉末,金属粉末为铜铬锆合金或银铜合金,金属粉末对1064nm激光的反射率为纯铜的70~85%,利用激光粉末床熔融技术,采用该金属粉末制造掐丝珐琅金属胎体可以在低功率光纤激光器设备上实现高致密度珐琅胎体成形,且极大降低了能量损耗以及对激光器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17096720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0975068.0
申请日:2023-08-0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式复用谐振腔的双光频梳产生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连续光激光器、第一光耦合器、第二光耦合器、第三光耦合器、声光移频器、第一模式耦合器、第二模式耦合器、第三模式耦合器、光纤环形谐振腔;光纤环形谐振腔由第一模式耦合器、第二模式耦合器、第三模式耦合器及少模光纤构成;通过以上系统,将单一的基模传输转变为在腔内高阶模和基模的耦合传输,从而分别产生光频梳,并合并成双光频梳。该系统用模式的交换避免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环两个模式的速度差过度积累,使两路的光具有不同的环程时间,同时通过控制光纤环形谐振腔两段光纤的长度差,得到所需重频差的双光频梳。本发明的方案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低,应用前景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122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159483.5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激光增材制造飞溅形成‑出射‑回落全周期原位监测方法。在形成阶段,为探明飞溅形成机理,采用旁轴多目高速摄像装置提供高时空分辨,精确采集每个采样时间飞溅的空间位置并重建其在3D空间的运动轨迹;在出射阶段,为监测飞溅运动行为与增材制造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同轴单目高速摄像装置提供长时间的高时空分辨,精确采集并统计飞溅的出射速度、角度及运动轨迹,同时光电二极管监测其辐射强度及变化;在回落阶段,为探明飞溅回落对增材制造质量的影响,采用多目摄像装置提供覆盖整个粉末床的高空间分辨,采集回落飞溅的分布状态。创新性提出飞溅形成‑出射‑回落三个阶段相结合的原位监测方法,为激光增材制造高质量成形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122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1159483.5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激光增材制造飞溅形成‑出射‑回落全周期原位监测方法。在形成阶段,为探明飞溅形成机理,采用旁轴多目高速摄像装置提供高时空分辨,精确采集每个采样时间飞溅的空间位置并重建其在3D空间的运动轨迹;在出射阶段,为监测飞溅运动行为与增材制造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同轴单目高速摄像装置提供长时间的高时空分辨,精确采集并统计飞溅的出射速度、角度及运动轨迹,同时光电二极管监测其辐射强度及变化;在回落阶段,为探明飞溅回落对增材制造质量的影响,采用多目摄像装置提供覆盖整个粉末床的高空间分辨,采集回落飞溅的分布状态。创新性提出飞溅形成‑出射‑回落三个阶段相结合的原位监测方法,为激光增材制造高质量成形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905738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0360253.4
申请日:2022-04-0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B29C64/153 , B29C64/268 , B33Y10/00 , B33Y30/00 , G01C11/02 , B22F10/80 , B22F10/28 , B28B1/00 , B33Y5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测量激光增材制造中飞溅动力学行为的方法。变害为利地将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原生飞溅颗粒作为原位示踪粒子,通过双目视觉传感装置逐帧追踪其3D运动轨迹,遴选出发生偏转的飞溅,获得飞溅的运动“速度‑角度‑时间”曲线,得到飞溅动力学行为。在时域上双目传感器和激光脉冲照明光源提供微秒级高时间分辨,精准刻画飞溅受力后运动轨迹偏转全过程,有效克服了现有原位测量方法中难以观测飞溅偏转的问题。在空域上双目传感器和光学机构提供微米级高空间分辨,采集和重建飞溅颗粒在3D空间的运动轨迹,降低了单目视觉传感器只能观测飞溅运动轨迹在2D投影带来的测量误差,有效提高了激光增材制造中测量飞溅动力学行为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365502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0945643.8
申请日:2022-08-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立体花丝的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平面设计出花丝的三维尺寸图,得花丝结构模型;将花丝结构模型转化成3D打印可读取文件,导入到商用修复剖面软件中进行处理,设置每层高度,沿着成型方向切片,并保存每一层信息进行记录;以金属粉末为原料,在3D打印机上设置激光选区熔化工艺的成形工艺参数,按照保存的每层信息,并进行激光加工,当前层按照预设的花丝结构截面轮廓进行扫描、烧结、打印得到截面层,采用“井字形”横竖垂直交叉的扫描至成形。该方法可以制备多种形态,多种尺寸的立体花丝纹样,一体成型,无需拆分焊接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花丝的精度可以达到0.4mm,远细于传统铸造花丝。
-
公开(公告)号:CN11490573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360253.4
申请日:2022-04-0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B29C64/153 , B29C64/268 , B33Y10/00 , B33Y30/00 , G01C11/02 , B22F10/80 , B22F10/28 , B28B1/00 , B33Y5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测量激光增材制造中飞溅动力学行为的方法。变害为利地将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原生飞溅颗粒作为原位示踪粒子,通过双目视觉传感装置逐帧追踪其3D运动轨迹,遴选出发生偏转的飞溅,获得飞溅的运动“速度‑角度‑时间”曲线,得到飞溅动力学行为。在时域上双目传感器和激光脉冲照明光源提供微秒级高时间分辨,精准刻画飞溅受力后运动轨迹偏转全过程,有效克服了现有原位测量方法中难以观测飞溅偏转的问题。在空域上双目传感器和光学机构提供微米级高空间分辨,采集和重建飞溅颗粒在3D空间的运动轨迹,降低了单目视觉传感器只能观测飞溅运动轨迹在2D投影带来的测量误差,有效提高了激光增材制造中测量飞溅动力学行为的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