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4252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686676.0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大学
IPC: C12N1/20 , C09K17/14 , C12R1/01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固碳能力的肠杆菌GD‑13及其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肠杆菌分类命名为华西肠杆菌Enterobacter huaxiensis,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26。本发明所述肠杆菌从石漠化区域光伏场区固定式板间土壤中分离。经实验表明,所述的肠杆菌在极低营养的盐类培养基中能保持良好的生长活性和固碳能力,在外加无机碳源时可不同程度提高其固碳能力,尤其是在外加无机碳源Na2CO3的条件下,其固碳能力显著提高,且外加电子供体可进一步提高其固碳能力。本发明分离获得的肠杆菌对于提升土壤固碳增汇潜力,推动石漠化脆弱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36286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0019241.5
申请日:2022-01-1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漠化脆弱区光伏场区植物群落结构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进行植物群落学调查,监测不同植物种群静态特征,识别群落成员型,界定植物群落垂直和水平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植物功能性状及生态策略;S2、获得群落结构特征;S3、筛选目标物种;S4、扩繁;S5、在群落发展初期进行土壤改良;群落发展过程中进行修剪堆肥。本发明通过基于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进行石漠化区光伏场区稳定灌草群落构建,所构建的群落物种多样性高,植物长势良好,植被盖度增加,稳定性高,促进场区植物群落正向演替,提升碳汇功能,还能促进其它植物种进入群落定居,促进群落自我更新、正向演替。
-
公开(公告)号:CN11403462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0795919.4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北京大学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1N1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精细分级的浮游生物计数与分类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浮游生物细胞粒径的大小,对浮游生物计数区间进行精细分级,借助检测装置完成不同粒径区间浮游生物细胞的丰度检测;同时,基于对收集到的不同粒径区间内浮游生物的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解析,得到各区间内浮游生物的结构组成、相对丰度、多样性参数。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样品需求量少,分级效率高,可得到统计意义上的不同粒径范围内的浮游生物丰度及分类组成信息,从而满足科学、高效开展不同粒级范围的浮游生物群体粒径组成、生态结构等实验研究的相关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570659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89376.8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大学
IPC: C12N1/20 , C09K17/14 , C12R1/38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固碳能力的假单胞菌GD‑9及其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假单胞菌分类命名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25。本发明所述的假单胞菌从云南省石林县石漠化光伏场区土壤中分离。经实验表明,所述的假单胞菌在极低营养的盐类培养基中能保持良好的生长活性和固碳能力,而在仅外加无机碳源NaHCO3的条件下,其固碳能力显著提高。本发明分离获得的假单胞菌对于提升土壤固碳增汇潜力,推动石漠化脆弱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3915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609395.5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北京大学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C12N1/20 , C09K17/14 , C12R1/01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固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株碱湖迪茨氏菌GD‑1及其在固碳和溶磷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株碱湖迪茨氏菌(Dietzia natronolimnaea)GD‑1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28。本发明提供的碱湖迪茨氏菌GD‑1是一株从盐碱化光伏场区固定式板间土壤分离的固碳菌,具有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同时其具有解磷能力,为提升盐碱化土壤的固碳减排能力提供菌种资源,为深入了解盐碱化土壤营养物质赋存形态的微生物调节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为提出光伏场区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奠定基础,推动了盐碱化脆弱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4966896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41218.X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电站场区气象微环境监测系统及其应用,包括:光伏场内影响监测系统和场外对照监测系统。系统包括:支撑骨架,包括垂直立杆和水平横臂;数据采集组件,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降雨量、光合有效辐射、四分量监测模块,监测模块安装在支撑骨架上,数据通过数据线传入存储组件,通过无线通讯组件与在线存储云平台共享;中控箱,内置数据存储组件、无线通讯组件、蓄电池;供电组件,利用太阳能板和蓄电池提供工作电源。本发明通过光伏场区与对照区同步监测、立杆和横臂组合实现光伏组件上方与下方监测模块多点布局,保障该方法获得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光伏电站影响下的气象微环境数据,提高监测结果精准性,监测方法可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21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60347.2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H02S10/0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增效地面场景适配方法,包括:对双面光伏组件进行地面场景调查;根据获取的不同地面场景中适生优势植物冠层反射光谱曲线,计算不同类型的地面场景反射率;获取不同类型地面场景上方双面光伏组件的组件背面辐照度;构建组件背面辐照度和地面场景反射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模型;基于场景植被配置模式与覆盖度约束,筛选适宜植物种类配置地面场景植被。本发明在建设具有板下生态效益或者板下经济效益的双面光伏组件电站的要求下,通过具有良好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的高反射率植物在组件下方与阵列行间配置,实现光伏新能源发电与下垫面生态、经济共赢。
-
公开(公告)号:CN11703566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20886.1
申请日:2023-08-14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漠化区风电场石生植被恢复方法,包括:S1:确定石漠化区风电场土石风机平台的生境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S2:获取所述生境调查范围内植物资源;S3:根据植物类型,利用所述植物资源配置初始石生植被,并利用初始石生植被模拟群落;S4:若模拟群落总体关联性指数值满足要求,则利用满足要求的模拟群落的初始石生植被和所述植物资源进行石生植被恢复。本发明针对石漠化区风电场风机平台的进行石生植被恢复,以改善风机平台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升风电场生态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24252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686676.0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大学
IPC: C12N1/20 , C09K17/14 , C12R1/01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固碳能力的肠杆菌GD‑13及其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肠杆菌分类命名为华西肠杆菌Enterobacter huaxiensis,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26。本发明所述肠杆菌从石漠化区域光伏场区固定式板间土壤中分离。经实验表明,所述的肠杆菌在极低营养的盐类培养基中能保持良好的生长活性和固碳能力,在外加无机碳源时可不同程度提高其固碳能力,尤其是在外加无机碳源Na2CO3的条件下,其固碳能力显著提高,且外加电子供体可进一步提高其固碳能力。本发明分离获得的肠杆菌对于提升土壤固碳增汇潜力,推动石漠化脆弱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658640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110797533.7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北京大学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计算分类单元物种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污染敏感物种相对丰度、厌氧物种相对丰度和物种网络模块化系数,再通过标准化的参数计算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并基于计算结果进行评价。该方法首次提出了厌氧物种相对丰度和物种网络模块化系数,并将该两指标与现有代表性指标相结合,以全面反映环境变化对浮游生物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污染敏感性、污染耐受性和水生态功能的影响,提高评价准确性;并且该两指标的提出与结合,还简化了评价流程。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灵敏的反映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助于流域管理者实施准确有效的治理措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