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1363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010068523.5
申请日:2020-01-2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2F3/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串并联切换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多个潜流湿地单元,每个潜流湿地单元有单独的进水系统、出水系统;并在进水系统、出水系统上分别设置可控制的进水阀和出水阀;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潜流湿地单元之间,上一级潜流湿地单元的出水系统和下一级潜流湿地单元的进水系统之间设置连接管,并在连接管设置可控制的连通阀;进水系统的水头高于连接管的水头,连接管的水头高于出水系统的水头。本发明通过控制阀的调整,进行湿地净化单元串联与并联的相互转化,克服了湿地净化单元净化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缺点,根据湿地进水水量灵活选择湿地处理单元的运行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11252899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26056.7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2F3/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河道旁路潜流人工湿地的可防冻保温进水系统及控制方法,所述进水系统的进水管道包括非冬季进水管道和冬季进水管道;非冬季进水管道的设置高度位置低于填料顶部,高于所处地区最大冻土层的底部;人工湿地的冬季进水管道设置高度位置低于所处地区最大冻土层底部,高于出水管道覆土层顶部;非冬季进水管道和冬季进水管道分别设置进水阀。本发明通过在上下层进水管道系统间进行切换,并充分利用河道冬季低温时形成的冻土层,实现潜流人工湿地的防冻及保温。
-
公开(公告)号:CN11851694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812259.X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急两用型城区河道系统。适用于生态防洪河道构建领域。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急两用型城区河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的一侧或两侧的河堤,河堤的靠河道侧由上至下设置有绿化区坡面、驳岸、亲水步道,所述亲水步道布置于该河道的常水位以上。本发明中通过在河堤的靠河道侧由上至下设置有绿化区坡面、驳岸、亲水步道,且亲水步道布置于该河道的常水位以上,亲水步道和绿化区坡面可在汛期作为行洪通道。本发明在充分考虑行洪的前提下,通过滨水空间建设,兼顾防洪安全和人群亲水、休闲游憩需求,打造休闲游憩功能及汛期应急防洪排涝能力的复核功能河道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4149081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010926992.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2F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湖泊滨岸生态湿地系统及运行方法,包括内循环系统、布水系统、湿地滤床系统、出水系统、湿地植物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内循环系统将湖泊水体提升输送到湿地滤床系统前端的布水系统,水体流经湿地滤床系统得到净化提升,同时改善了湖泊水体水动力。所述运行控制系统由循环水泵开关控制器、布水管道控制阀组成,是系统稳定运行、检修维护和雨季削减面源污染功能发挥的关键。本发明通过多功能湖泊滨岸生态湿地系统的构建,实现利用湖泊滨岸空间对湖泊水体进行循环和净化提升,同时丰富湖泊滨岸生态景观,克服了传统旁路净化措施功能单一、生态景观适宜性差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湿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8157560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112468.3
申请日:2024-01-26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屋面形式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本申请适用于光伏支架技术领域。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屋面形式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多种屋面形式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支架,所述光伏支架用于固定安装光伏组件;支架基础,所述支架基础具有若干橡胶垫,橡胶垫用于支撑于屋面,橡胶垫内具有至少一块钢板,钢板上焊接固定连接件,该连接件至少部分露出于橡胶垫上表面;倾角调节机构,所述倾角调节机构用于连接所述光伏支架和支架基础中的连接件,并能用于调节光伏支架及光伏支架上光伏组件的倾角。
-
公开(公告)号:CN11740182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12459.0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处理的环绕式生态沟渠系统,包括坑塘、生态沟渠处理单元、引水机构和集水区;生态沟渠处理单元环绕设置于坑塘,生态沟渠处理单元包括基质层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种植于基质层上;引水机构设置于坑塘沿长度/宽度方向的一侧,引水机构用于将坑塘内的水体引入生态沟渠处理单元;集水区设置于坑塘沿长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集水区包括出水堰,集水区用于汇集生态沟渠处理单元的水体并循环回坑塘内。另外还包括曝气增氧单元,曝气增氧单元设置于生态沟渠处理单元内,曝气增氧单元包括高压漩涡气泵、曝气主管、连接软管和纳米组合曝气盘;纳米组合曝气盘通过连接软管连接于曝气主管,曝气主管的一端与高压漩涡气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6187688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085463.1
申请日:2023-02-02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需求层次的河流综合治理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明确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范围;明确河流综合治理规划目标;调查获取各河道综合治理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调研获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识别规划范围内各环境要素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行综合治理措施规划。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对规划范围内河流现状问题和短板进行分层、分类梳理,结合区域特点和需求调研,基于需求层次分析规划治理措施并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逐步实现河流不同层次治理需求,实现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可以避免不同河道治理“一刀切”,规划治理措施更加因地制宜,更有利于实现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并有利于实现河流生态价值的转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公开(公告)号:CN11673293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42212.9
申请日:2023-06-01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区河道的边坡布置结构。本发明适用于河道整治工程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市区河道的边坡布置结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市区河道的边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坡主体,其主体为土壤;支撑框架,设于所述边坡主体的内部,用于对所述边坡主体内的土壤提供内部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162268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77925.1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区河道处带消力池的护坡结构,具有铺设在河道两岸上的河道护坡,其特征在于:在河道的河道主槽与河道护坡之间布设有高于河道常水位的游步道,在所述游步道内设有消力结构,消力结构的进水端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通过消力结构消力的雨水通过排水口排到河道内。在排水过程中,雨水流经进水管、导水管、出水管,通过排水结构的变化,分散水流的冲击力,以减缓水流进入消力池的速度和冲击力;水流从出水管排出冲向消力池一侧的消能坎,消力池的消能坎面对水流起到引导作用,减少水流的正面冲击,并将水流反向引导,对后来的水流进行反向冲击,起到一定的水能消能,完成消力工作。本发明适用于生态修复工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529101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223177.2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步骤为:基于目标流域DEM数据,通过ArcGIS水文模块确定目标流域内的各级河流及各级河流对应的流域,并将第i+1级河流流域作为第i级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分区基本单位;获取第i+1级河流流域的自然地理驱动因子数据和分区表征指标数据;对目标流域内各第i+1级河流流域的自然地理驱动因子数据和分区表征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第i级水生态功能分区上的分区;获取第i级水生态功能分区上各分区的流域生态健康指标数据,评价该第i级水生态功能分区上各分区的健康状况;基于各分区的健康状况及该分区对应的水生态功能分区级别制定不同级别的生态修复措施,构建健康河流生态系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