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8781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21953.X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镍基高温合金低焊接规范高强度扩散焊接方法,属于高温合金焊接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两个镍基高温合金待焊接件的中间引入高纯镍箔作为中间层材料,中间层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性能,可以改善待焊接材料之间的表面接触情况,利用母材和中间层元素的共晶反应促使母材表面氧化膜的破碎,抑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从而有助于得到性能良好的扩散焊接接头;通过控制中间层材料的厚度,可以有效减少焊接接头中的组织缺陷,在提高焊接接头的室温拉伸性能和高温拉伸性能的同时,可以降低扩散焊接过程所需要的温度,进一步降低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提高焊接制造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36458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96045.8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机械设备结构件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及设备,涉及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蠕变‑疲劳本构模型和蠕变‑疲劳损伤模型;基于蠕变‑疲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参数拟合确定蠕变‑疲劳本构模型和蠕变‑疲劳损伤模型的材料参数数值;建立机械设备结构件的蠕变‑疲劳有限元模型;根据蠕变‑疲劳本构模型、蠕变‑疲劳损伤模型和蠕变‑疲劳有限元模型预测机械设备结构件的蠕变‑疲劳寿命。本发明能够便捷高效地确定蠕变‑疲劳本构模型和蠕变‑疲劳损伤模型的材料参数数值,降低蠕变‑疲劳寿命预测的难度,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79783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310747755.7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R31/392 , G01R31/378 , G01R31/38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SOFC电堆运行寿命的冷热循环加速测试方法。本发明通过多次的冷热循环测试来预测SOFC电堆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的发电性能与耐久性,分析SOFC电堆核心部件在恒流运行工况与启停工况下的电压衰减率。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测试时间短,能够预测SOFC电堆的运行寿命,有效降低测试时间,加快了SOFC电堆的研发进度。(2)通过多次的冷热循环测试加快了SOFC电极材料的结构破坏和电化学性能衰减,并且不引入新的失效机制,更接近SOFC电堆的真实运行环境和衰减机制。(3)测试结果可靠并且可重复测试,可以定量地分析SOFC电堆在冷热循环加速测试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7747005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182752.8
申请日:2024-02-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16C20/10 , G16C60/00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30/10 , G06T17/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3/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均质化建模方法,包括步骤:建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三维几何模型;对电堆进行均质化处理,获取均质化电堆几何模型,并等效处理电池单元各部分结构的材料参数;基于均质化电堆几何模型,模拟分析电堆内流体流动情况,分析电堆的进气不均匀度,并根据进气不均匀度对电堆的各层电池单元进行分组;建立不同进气条件下的单电池单元多场耦合模型,输出相应的电化学反应质量源和热源;基于均质化电堆几何模型,设置边界条件,并输入质量源和热源,建立电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本发明通过将电堆进行均质化等效处理得到均质化数值模型,用于电堆数值模拟时计算精度高、计算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49115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39676.5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脆性材料拉伸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属于拉伸试验装置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试样加装器及位移放大器,所述试样加装器包括用于固定试样两端端部的上夹具、下夹具以及设置于上夹具、下夹具外部的试样防扭板,且下夹具在试样防扭板下部的安装位置可调整;所述位移放大器包括位移放大杠杆、固定支架以及位移测量机构,所述位移放大杠杆位于固定支架上方,所述位移测量机构固定于固定支架的一端,所述位移放大杠杆及固定支架远离位移测量机构的一端分别固定于上、下夹具上。该装置能够避免试样安装至拉伸试验机过程中脆性试样发生破碎,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并通过位移放大器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微小位移进行放大采集,提高试验数据的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14733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402714.0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超薄脆性材料的三点弯曲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包括压头机构、压头预定位机构、试样固定机构及支撑机构;试样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导轨、移动滑块及试样固定片;固定导轨的底部通过螺纹杆固定于支撑机构的顶部;移动滑块设置2个,2个移动滑块与固定导轨滑动连接;试样固定片设置2组且每组设置2个,2组试样固定片分别滑动设置在2个移动滑块顶部;压头预定位机构包括2个对称设置的预定位块及设置于预定位块一侧的固定连接板,2个预定位块对接固定后在中间位置形成预定位槽;2个预定位块分别滑动设置于2组试样固定片上。该装置不仅能够避免三点弯曲试验过程中脆性试样发生破碎,且还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3630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110027974.9
申请日:2021-01-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17 , G06F30/18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3/1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冲杆试验获取服役管线钢断裂韧性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有限元模拟进行不同尺寸预制缺口小冲杆试样模型与结果分析,得到最优的预制缺口尺寸与试样厚度;开展含有最优预制缺口尺寸的管线钢小冲杆试样试验得到小冲杆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并确定临界断裂韧性Jc(SP);开展试样三点弯试验得到断裂韧性Jc值;将临界断裂韧性Jc(SP)与材料断裂韧性Jc值进行关联,引入参数k和J0,建立小冲杆试验与试样三点弯试验得到的断裂韧性方程,即:JC=kJC(SP)+J0。本发明建立了贯穿型缺口小冲杆试样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最佳缺口与试样尺寸,适合用于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可以很好地测试在服役管线钢的断裂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96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889890.6
申请日:2021-08-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球形压痕法计算断裂韧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基于球形压头压痕试验,在恒定速率下,获取卸载条件下的全程载荷‑位移曲线;(2)获取载荷‑位移曲线的拟合斜率;(3)利用有限元对球形压头压入过程进行模拟,获取压痕表面形貌三维等高线图,并基于压痕表面形貌三维等高线图获得压痕截面高度堆积图及压痕表面形貌投影图;(4)计算压入深度偏差系数及投影面积偏差系数;(5)由压入功与压入断裂能联合公式及步骤(4)所得的压入深度偏差系数、投影面积偏差系数,计算断裂韧性。本发明基于已有的球形压痕法测试断裂韧性计算模型,引入压痕表面形貌对断裂韧性的影响,对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计算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270060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010210306.5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全场焊接残余应力的高压水射流喷嘴及装置。高压水射流喷嘴包括进水段、空化段和出水段,进水段包括进水端口和上部空化腔,进水端口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通过进水端收缩端口与上部空化腔相通;空化段包括下部空化腔、夹持端和最终引入端上部,最终引入端上部的上段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下段为最终引入端口;空化段的上端与进水段的下端相连,将上部空化腔与下部空化腔相接形成完整的空化腔,空化腔直径为进水端收缩端口直径的3~5倍;出水段与夹持端可拆卸相连,将最终引入端上部与最终引入端下部相接形成完整的最终引入端;出口为上窄下宽的椭圆形锥形筒状,出口端半长轴距离为出口端半短轴距离的3~5倍。
-
公开(公告)号:CN11127006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210306.5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全场焊接残余应力的高压水射流喷嘴及装置。高压水射流喷嘴包括进水段、空化段和出水段,进水段包括进水端口和上部空化腔,进水端口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通过进水端收缩端口与上部空化腔相通;空化段包括下部空化腔、夹持端和最终引入端上部,最终引入端上部的上段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下段为最终引入端口;空化段的上端与进水段的下端相连,将上部空化腔与下部空化腔相接形成完整的空化腔,空化腔直径为进水端收缩端口直径的3~5倍;出水段与夹持端可拆卸相连,将最终引入端上部与最终引入端下部相接形成完整的最终引入端;出口为上窄下宽的椭圆形锥形筒状,出口端半长轴距离为出口端半短轴距离的3~5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