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808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11380263.5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抽油机井冲次调整方法,包括判断抽油机井是否符合上调冲次或下调冲次条件;若符合条件,计算其上调参运行频率f后上或下调参运行频率f后下;判断所述上调参运行频率f后上是否超过电机输出上限频率f上,当f后上<f上,执行所述上调参运行频率f后上;当f后上≥f上,执行所述电机输出上限频率f上;判断所述下调参运行频率f后下是否超过电机输出下限频率f下,当f后下≥f下,执行所述下调参运行频率f后下,当f后下<f下,执行所述电机输出下限频率f下;若不符合条件,则不进行上调冲次或下调冲次调整;有效解决变频调冲次需要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反复多次尝试调整工作量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248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780341.4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碱矿勘查的地震预测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通过测井岩性解释结合录井和岩心资料,识别天然碱发育层段及单层厚度,确定天然碱敏感性测井曲线;应用井‑震联合解释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追踪含矿层位,确定含碱矿层位顶、底界构造特征及矿体地震相特征;基于含碱矿层位顶、底界构造特征,创建层位约束的构造模型,选取敏感性测井曲线重构特征曲线,作为控制波形进行地震波形模拟反演,预测天然碱矿体的分布范围及矿层厚度;基于地震波形模拟反演结果,刻画天然碱矿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矿床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圈出首采区。本发明将地震预测技术首次用到天然碱矿勘查中,提高勘查效率与钻探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84068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110278573.0
申请日:2021-03-15
Applicant: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 , G06F18/2131 , G06F18/2137 , G06F18/23 , G06V10/764 , G06V10/762 , G06V10/42 , G06V10/77 , G06V10/82 , G06N3/08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故障诊断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故障诊断技术领域,所述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包括:获取载荷‑位移曲线二维图像;根据所述载荷‑位移曲线二维图像确定多个不变矩的矩特征序列;根据所述多个不变矩的矩特征序列确定示功图特征参数;基于所述示功图特征参数及预设分类模型完成故障诊断。本公开实施例可实现故障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15596410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110778344.5
申请日:2021-07-09
Applicant: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领域,属于一种适用于多井组抽油机的运行模式排序调整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搜集前一阶段时期内多井组抽油机井的生产参数和变压器容量上限值;计算第i个油井的连续运行系数ηi,确定单个周期t内第i个油井连续运行时间ti(on)和非连续运行时间ti(un);按照油井连续运行时间ti(on)从大到小进行排序ξ1、ξ2、...、ξN,根据运行模式排序ξ来确定启机顺序和运行模式切换原则;在t‑0.5min时,连续运行抽油机井自动切换为非连续运行模式,在下一阶段时期t内,重复上述步骤。本发明提供的多井组抽油机井曲柄连续运行与曲柄非连续运行组合切换模式,避免了多井组抽油机井无效连续运行的问题,适用于丛式井等多井组抽油机的节能降耗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70785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110950994.3
申请日:2021-08-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效果参数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介质,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方法包括:采集任一改造阶段停止后的目标时间段内开采井的井底压力;根据采集的井底压力以及井底压力对应的采集时间点,绘制第一压降曲线;获取参考效果参数、改造阶段的施工参数以及储层的地质参数;基于参考效果参数、施工参数和地质参数,模拟开采井的井底压力变化,得到多个不同时刻的模拟井底压力;基于得到的模拟井底压力,绘制第二压降曲线,在第二压降曲线与第一压降曲线满足相似度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压降曲线对应的参考效果参数为衡量改造阶段的改造效果的参数。该方案能够准确地确定开采井的改造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提高天然气的开采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431570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011232230.2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暂堵酸压的暂堵剂的试验方法,属于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领域。试验方法包括:确定缝口的宽度范围,提供不同种类的暂堵剂;检测各种所述暂堵剂的降解量,基于所述降解量对所述暂堵剂进行筛选,使得筛选后的所述暂堵剂的降解量不大于自身重量的20%;提供多个钢板,并将多个所述钢板两两拼接在一起,使得两个相邻所述钢板之间分别形成不同宽度的缝隙,所述缝隙的宽度不超过所述缝口的宽度范围;分别将筛选后的所述暂堵剂一一注入在不同宽度的所述缝隙中,以确定不同的所述暂堵剂的实际暂堵压力。本公开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深井缝口的暂堵施工,以便暂堵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61427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110784572.3
申请日:2021-07-12
Applicant: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金属超长冲程抽油泵,包括:非金属一体泵筒;所述非金属一体泵筒内部安装有柱塞,所述柱塞外壁槽内安装有动密封;所述柱塞的一端连接上游动阀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下游动阀;所述上游动阀的另一端连接出油接头;所述非金属一体泵筒靠近所述出油接头的一端连接油管,所述非金属一体泵筒靠近所述下游动阀的一端连接固定阀的一端;所述固定阀的另一端连接筛管。以解决现有的超长冲程采油泵为多个金属泵筒通过接箍连接,其安装耗时长、作业效率低;泵筒会因卡持力过大而变形,导致作业返工;现有超长冲程采油泵为间隙密封,长期使用会导致油垢泥沙进入密封间隙导致黏着在泵筒内壁,造成卡泵以及因间隙连接而发生漏失现象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949025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110067294.X
申请日:2021-01-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E21B4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方法、装置及介质。方法包括:对水平井进行分段分簇,得到多个水平井段,每个水平井段具有至少一簇射孔;获取每个水平井段中各簇射孔位置至河岸两侧的第一平面距离和第二平面距离;对于任一水平井段,选取各簇射孔位置对应的第一平面距离和第二平面距离中的最小值,作为对应的水平井段的单侧压裂缝长的目标值;根据每个水平井段的单侧压裂缝长的目标值,确定对应水平井段的加砂量和压裂液用量。采用该方法可以保证确定出的单侧压裂缝长的目标值不会过大,造成砂堵风险,同时还可以准确确定各水平井段的加砂量和压裂液的用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实现产能最大化。
-
公开(公告)号:CN111946317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010812703.X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提高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缝长的工艺方法,属于油气开采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交联压裂液,以形成裂缝;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携砂交联压裂液;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自生酸压裂液,自生酸压裂液用于在地层的温度下形成酸并刻蚀裂缝壁面;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预设酸;通过油管向地层中注入滑溜水。本申请通过携砂交联压裂液、自生酸压裂液以及预设酸分别对裂缝的端部、中部和根部进行改造,提高了裂缝的有效缝长以及导流能力,对深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储层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改造。解决了相关技术难以适用于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的问题。实现了能够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有效的酸压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530536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1028352.4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9/00 , E21B43/2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压裂缝储层动用效率评价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致密砂岩的储层参数和区域地震、测井数据,加砂压裂施工数据与现场检测数据;构建储层动用效率评价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地应力模型;根据加砂压裂施工数据,采用三维地应力模型,模拟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扩展,得到拟合结果;并基于现场检测数据对拟合结果进行约束,得到压裂施工后产生的人工裂缝形态;将人工裂缝形态镶嵌入三维地质模型中,通过对比拟合压裂后产能预测结果与示踪剂解释、压后测试结果,得到人工裂缝形态导流能力;根据人工裂缝形态导流能力,进行压裂后人工裂缝储层动用效率评价。本发明能够定量准确评价储层动用程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