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13360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612559.X
申请日:2014-1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卵袋采集和孵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卵袋采集装置包括附着器和浮框,孵化装置包括浮球、支架和附着器,浮球连接于支架顶部,附着器与支架之间由尾钩连接;采集卵袋时将附着器固定于培养脉红螺亲螺的浮框的内壁,最上层附着器保持在水面以下,采卵后将浮框中附有卵袋的附着器用新的未附卵袋的附着器替换后取出;孵化卵袋时将附有卵袋的附着器悬挂于支架的尾钩上,附有卵袋的附着器通过支架和浮球悬浮于孵化池内进行卵袋孵化。采用本发明可以方便高效地采集脉红螺的卵袋并避免人工分离卵袋而对卵袋造成损伤,使卵袋顺利完成孵化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03404455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309727.3
申请日:2013-07-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及使用方法。附着基为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分布有圆孔的拱形材料,其中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突起。使用方法是当培养的脉红螺有30-50%的幼虫发育到四螺层初期至四螺层中期时,在避光条件下分别以池底铺设式和悬挂式的方式向育苗池中投放表面上附着供脉红螺食性转换饵料的附着基,使脉红螺幼虫附着于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的附着基上,完成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并进行稚螺中间培育。采用本发明可以使脉红螺幼虫在工厂化育苗中顺利完成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02138510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010579218.9
申请日:2010-1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G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海草场恢复与重建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简便的大叶藻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用细绳将大叶藻植株固定在适宜大小的石头上,然后在适宜的海区中进行大叶藻栽培和海草床的生态恢复,大叶藻的栽培密度为每平方米300-500棵。采用本发明克服了潮间带水动力强影响海草栽培和成活以及潮下带海域海草移植难的问题,结合本发明简便有效的大叶藻移植方法,能方便快速的进行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的恢复或重建。而且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材料,不会对海区构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0518687C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申请号:CN200810015448.5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合测量水生动物呼吸排泄的装置,具体地说,就是可以用于配合各种溶氧探头,测量生活于淡水或海水中的鱼类、虾蟹类、双壳贝类和海参等各种水生动物的呼吸代谢的附属装置。该装置以粗有机玻璃管底部的有机玻璃板底做封底,形成一个容器,粗有机玻璃管上端与管口平行高度处套一个同心圆带孔的有机玻璃法兰,有机玻璃板盖安装于有机玻璃法兰顶部做上盖,在有机玻璃板盖上安置细有机玻璃管、PVC管套头,PVC管套头安插并密封溶氧探头,PVC管套头下方放置潜水泵。该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出水生动物的代谢情况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配合相关仪器准确检测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826879A
公开(公告)日:2006-09-06
申请号:CN200510045944.1
申请日:2005-02-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浅海鱼类的生态养殖方法。在我国北方鱼类养殖海区,混养耐高温大型经济藻类龙须菜以改善养殖环境。采用本发明,通过充分利用耐高温大型藻类如龙须菜从水体中大量吸收NP营养物质的生态功能,减轻浅海鱼类养殖的自身污染,优化养殖环境;同时由于龙须菜是重要的经济藻类,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总之,本发明作为一种浅海生态养殖方法,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功效,尤其适用于我国北方。
-
公开(公告)号:CN1824367A
公开(公告)日:2006-08-30
申请号:CN200510047991.X
申请日:2005-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水处理工程对废水内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的设备,具体为一种玻璃纤维海水专用砂滤器。该装置包括进排水管、石英砂滤层及反冲洗排污管,石英砂滤层安装于罐体内,所述石英砂滤层由滤水帽和滤水帽托板构成,石英砂置于安装有滤水帽的滤水帽托板上,滤水帽托板将罐体分成上下两个腔室,进水管和排水管穿过罐体侧壁、分别与滤水帽托板上、下相通,反冲洗排污管与滤水帽托板下部相通。采用本发明后,被处理水无论含悬浮物多寡,均可以利用该装置进行过滤处理,具有造价低、能耗小、耐海水腐蚀、占地面积少、操作管理方便等特点。该过滤器可以快速过滤外源海水或养殖废水,而且消耗能源低,在海水中使用不会产生锈蚀。
-
公开(公告)号:CN1739343A
公开(公告)日:2006-03-01
申请号:CN200410050306.4
申请日:2004-08-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栉孔扇贝的四倍体制备方法。它利用具有繁殖力的自然二倍体栉孔扇贝,经人工授精制备受精卵,施加化学诱导剂处理使受精卵的染色体加倍,获得四倍体,利用流式细胞术活体筛选四倍体。本发明制备的四倍体栉孔扇贝是利用染色体组操作技术获得的特有种质资源。本发明材料来源丰富,并且四倍体诱导率稳定,四倍体幼虫的比例在3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0684C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申请号:CN03110958.6
申请日:2003-0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的海产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地说是一种能促进海产双壳贝类幼虫变态的混合物诱导剂及其应用;在水体中诱导剂组成如下:KCl:8.0~700g/m3;5-羟色胺:3.9~380g/m3;CaCl2:0.05~0.5g/m3。在海产双壳贝类苗种生产过程中,当幼虫出现眼点后,加入适宜浓度的该诱导剂处理预定时间后,可有效提高幼虫变态率,提高贝类苗种生产的出苗率。
-
公开(公告)号:CN1483807A
公开(公告)日:2004-03-24
申请号:CN03133827.5
申请日:2003-06-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饵料微藻的培养装置。主要由微藻培养袋、光源、气管、导流桶、增氧泵及气石组成,其中:微藻培养袋安装在底座上,位于圆柱形钢丝圈内,微藻培养袋底部设藻液排出口与饵料池相通,顶部设进水管与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相通,内部安装一导流桶;气管位于导流桶中,一端接收来自增氧泵的气体,另一端与气石相接,导流桶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孔口;所述光源安装在导流桶里和/或钢丝圈外侧或微藻培养袋顶部。该装置通过人工光源及其它辅助设施,实现饵料微藻饵料的全天候高密度培养,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微藻密度大、不易被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0970C
公开(公告)日:2003-12-17
申请号:CN01106081.6
申请日:2001-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一种贝类纯系制备方法。步骤:将壳高5~6cm的贝类置于18~23℃水体内,密度为100~200枚/m3,饲以饵料,投喂量为每天18~30万细胞/ml,分5~6次投喂,每天全量换水1次,充天然空气,充气量以水体表面可见微气泡并形成水流为宜,控制光照为400~500Lux,有效积温150~250℃;将经过人工催产达性成熟的个体,在18~20℃条件下阴干1~2小时,然后每个个体分别置于1~2L容器内,再注入升温至24~25℃、照射强度为300~800mwh/L的紫外线处理海水,此后一般在0.5~1.5小时内可以获得雌雄配子;获得雌雄配子后进行自体受精;它能简便、快速建立贝类纯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