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46882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294636.3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待处理膜片至于0.5~3mol/L的氯化铁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多余的溶液后,置于1mL吡咯液体在负压为‑70kPa~‑95kPa时形成的蒸汽中,进行聚合反应,5~30min后,得到负载聚吡咯的导电膜。该导电膜可用于催化氧化过硫酸盐降解污染物及催化溶解氧降解污染物,具有优异的膜污染控制性能同时不影响膜通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526346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910888394.1
申请日:2019-09-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所述的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牺牲阳极电极、非牺牲阳极电极和膜组件阴极;所述的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的正极分别独立地电连接所述的牺牲阳极电极和非牺牲阳极电极,所述供电装置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的膜组件阴极。本发明将电化学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结合,通过电絮凝预除污染物、增大污泥尺寸以及中和污泥表面电荷;通过电场静电排斥污染物,发生析氢反应改善滤饼层形貌,实现膜表面原位电清洗;电场刺激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其代谢速率,促进甲烷产率。电絮凝产生的金属离子缓解微生物代谢产酸导致的pH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06892515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710062620.1
申请日:2017-01-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高浓度有机砷废水处理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有机砷转化为无机砷—无机砷吸附—无机砷分离与回收”的有机砷废水处理与砷回收方法。具体而言,利用2级催化化学氧化的方法将有机砷转化为无机砷,再利用纳米羟基氢氧化铁在全混流反应器中完成无机砷的吸附,最后利用酸溶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实现砷的回收。本发明还提供了实现上述过程的一体化反应器。本发明可以用于含有高浓度有机砷的畜禽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工业废液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133322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182870.0
申请日:2020-03-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9/04 , G21F9/06 , G21F9/10 , G21F9/12 , C02F103/06 , C02F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铀污染水的净化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混凝沉淀池,中间水箱一,吸附罐,超滤装置,中间水箱二,反渗透装置;清水池,所述清水池通过清水管与反渗透装置的产水口相连,所述清水管和中间水箱二之间设有回流管路一;浓水池,所述浓水池通过排水管分别与反渗透装置的排水口、超滤装置的排污口相连;水质监测仪,用于监测反渗透装置产水口的水质。本发明所述净化装置和方法主要用于铀污染水的净化处理,具有极好的铀去除与水处理效果。可减少污泥产量,减少二次废水产量,减轻后续废物处理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526346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888394.1
申请日:2019-09-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所述的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牺牲阳极电极、非牺牲阳极电极和膜组件阴极;所述的电化学厌氧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的正极分别独立地电连接所述的牺牲阳极电极和非牺牲阳极电极,所述供电装置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的膜组件阴极。本发明将电化学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结合,通过电絮凝预除污染物、增大污泥尺寸以及中和污泥表面电荷;通过电场静电排斥污染物,发生析氢反应改善滤饼层形貌,实现膜表面原位电清洗;电场刺激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其代谢速率,促进甲烷产率。电絮凝产生的金属离子缓解微生物代谢产酸导致的pH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08572126A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810362083.7
申请日:2018-04-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测量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颗粒物-水界面水质参数原位测量的仪器系统。所述颗粒物-水界面水质参数原位观测系统包含样品平台单元、光学显示单元、微电极操作单元、数据采集显示单元和光学防震平台;可以实现水中颗粒物单体的原位沉降与固定,并在光学视野下清晰呈现水中颗粒物的界面边缘,实现微电极尖端纳米级移动测量与数据记录。
-
公开(公告)号:CN106861445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149970.1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一种基于“三明治”式松散絮体保护层的低压膜水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一体式膜混凝反应器,所述反应器主要包括:膜池,以及设置于同一膜池内的低压膜组件和曝气装置,膜池通过管路串联抽吸泵与混凝剂投加池相连;膜池底部还设置有排泥阀;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投加池注入膜池内,通过间歇式分批投加的方式使混凝剂水解絮体在膜表面形成“三明治”式松散保护层,原水进入膜池内经过絮体层吸附和膜处理后出水。该处理技术能够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同时,有效减缓膜污染,尤其是小分子有机物引起的膜污染。该技术采用吸附工艺与膜工艺一体化处理装置,有效地降低了占地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6007169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26194.3
申请日:2016-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9/14 , B01D61/22 , B01D63/02 , B01D65/08 , C02F1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9/00 , B01D61/145 , B01D61/22 , B01D63/02 , B01D65/08 , B01D2321/16 , C02F1/281 , C02F3/1268 , C02F2101/20 , C02F2301/08 , C02F230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分别制备0.01%~1%(w/w)in‑situ Fe(OH)3絮体和0.005%~0.5%(w/w)纳米铁浆,在膜池底部曝气的情况下注入膜池内,待处理水经Fe(OH)3絮体和纳米铁吸附后进入膜组件;其中Fe(OH)3与纳米铁的摩尔比为2:1~10:1。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对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性、纳米铁对无机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性,减缓污染物本身引起的跨膜压差增加。利用in‑situ Fe(OH)3絮体的腐蚀性抑制膜池内微生物的生长及减缓由此带来的膜污染。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的易沉降性,方便排泥。本发明可用于受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也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净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237713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1910598326.1
申请日:2019-07-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B01D61/14 , B01D65/02 , B01D67/00 , B01D71/16 , B01D71/34 , B01D71/56 , B01D71/68 , C02F1/44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响应聚合物膜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和用途,所述电响应聚合物膜包括多孔聚合物膜基体,以及覆盖在所述多孔聚合物膜基体的孔壁和表面的聚吡咯膜,所述聚吡咯膜中掺杂有大体积阴离子;所述大体积阴离子包括烷基苯磺酸根离子、烷基磺酸根离子、烷基硫酸根离子和二丁酸二辛酯磺酸根离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组合;所述烷基为C7‑C12的烷基。所述电响应聚合物膜具有膜孔伸缩的功能,可实现膜污染物的清除和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截留,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75906B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1910192848.1
申请日:2019-03-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能互补发电的绿色无耗膜法饮用水净化装置及工艺。本一体化超滤膜法净水装置不仅适用于水源丰富的河网乡村地区,也适用于干旱少雨的偏远乡村地区,单户/联户均适用。本一体化超滤膜法净水工艺充分利用超滤膜组件良好的截留效能,同时充分发挥太阳能、风能绿色无耗的性能;充分发挥紫外高效灭菌的性能,充分发挥红外加热及超滤膜组件自旋转反清洗的功能;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可实现智能化管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