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MI模型的全三维零件工艺设计与关联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9418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311056283.7

    申请日:2023-08-2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PMI模型的全三维零件工艺设计与关联建模方法,包括:依据工艺路线,创建工艺模型组织结构,所述工艺模型组织结构包括设计模型、毛坯模型以及与零件加工步骤对应的工序模型,其中所述工序模型包括工序检验模型、工序工装夹具模型与工序仿真分析模型;依据各工序的几何演变关系,创建工序模型的关联关系;确定各分工序检验要求,对检验模型进行PMI标注并生成气泡图;依据工序检验模型开展数控检测编程;开展数控检测工艺仿真分析;按照相关工序要求完善所述工序工装夹具模型;按照相关工序要求完善所述工序仿真分析模型;依据所述工序仿真分析模型开展数控加工编程;开展联合工艺仿真分析;编制三维作业指导书与结构化工艺文件。

    一种航空发动机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80803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1910437836.0

    申请日:2019-05-24

    Inventor: 陈俊 马钦 卢海天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外涵、集液管和集液槽;集液槽具有集液腔和通孔;通孔与集液腔连通;集液管与集液腔连通,以将可燃液体引入集液腔;通孔用于排出集液腔内的可燃液体;航空发动机还包括风斗和引气管,风斗设置在外涵中;引气管的入口端与风斗连通,引气管的出口端伸入集液腔,其中,出口端的端面位于通孔内,以使出口端与通孔连通;风斗用于收集外涵气流;引气管用于将外涵气流导入集液腔,并使外涵气流从集液腔内经由通孔而喷出集液腔,从而带动集液腔内的可燃液体经由通孔而排出集液腔。

    短舱冷却与进气道防冰的复合装置及涡扇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06555676B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510626224.8

    申请日:2015-09-28

    Inventor: 陈俊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舱冷却与进气道防冰的复合装置及涡扇发动机,其中,短舱冷却与进气道防冰的复合装置包括分布于进气道舱和短舱的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内预置有换热液,换热液在所述循环管路内流动,在所述短舱内吸热,降低所述短舱内的温度,在所述进气道舱内放热,防止进气道结冰。本发明既能够对进气道进行防冰,又能够对短舱进行冷却防火,且解决了传统进气道热气防冰过程中抽取发动机核心机热气源带来的发动机性能降低的问题,解决了传统短舱通风冷却抽取发动机外涵气体带来的发动机性能降低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增加发动机供电负载。

    一种航空发动机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8080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0437836.0

    申请日:2019-05-24

    Inventor: 陈俊 马钦 卢海天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外涵、集液管和集液槽;集液槽具有集液腔和通孔;通孔与集液腔连通;集液管与集液腔连通,以将可燃液体引入集液腔;通孔用于排出集液腔内的可燃液体;航空发动机还包括风斗和引气管,风斗设置在外涵中;引气管的入口端与风斗连通,引气管的出口端伸入集液腔,其中,出口端的端面位于通孔内,以使出口端与通孔连通;风斗用于收集外涵气流;引气管用于将外涵气流导入集液腔,并使外涵气流从集液腔内经由通孔而喷出集液腔,从而带动集液腔内的可燃液体经由通孔而排出集液腔。

    一种飞行器的防冰与灭火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32168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510109871.1

    申请日:2015-03-13

    Inventor: 韩聪聪 陈俊 邓阳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的防冰与灭火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设置于所述飞行器的待散热区,用于对所述飞行器的待散热区散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上设置有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能够在所述飞行器的待散热区中的火区起火时,利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灭火;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设置于所述飞行器的防冰区,用于对所述飞行器的防冰区进行加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入口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飞行器防冰与灭火的方法。本发明能够同时实现飞行器的防冰与灭火,以提高飞行器运行的安全性。

    具有降噪功能的反推叶栅

    公开(公告)号:CN107869408A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610860640.9

    申请日:2016-09-28

    Inventor: 陈俊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K1/68 F05D2260/9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反推叶栅,其可以降低动力装置降落时的噪声水平。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包括反推力装置,所述反推力装置包括安装在发动机短舱上的反推叶栅,所述反推叶栅包括穿孔板和附着在所述穿孔板一侧的吸声层。

    涡扇发动机进气道防冰结构及防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04699B

    公开(公告)日:2018-03-20

    申请号:CN201410668373.6

    申请日:2014-11-20

    Inventor: 陈俊 邓阳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扇发动机进气道防冰结构及防冰方法,其中的涡扇发动机进气道防冰结构,其特点是,包括从发动机核心机引气的引气总管、与引气总管连接的集气盒、从集气盒中分出的多根加热支管、设置在进气道唇口的防冰部位内部的多个防冰环腔,各加热支管设置有支管阀门,防冰热气从引气总管引入,流入到集气盒,再从集气盒根据支管阀门的开启情况选择性地分配到至少部分加热支管,再通过加热支管输送到对应的防冰环腔,从防冰环腔的排气口流出。

    具有降噪功能的反推叶栅

    公开(公告)号:CN107869408B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1610860640.9

    申请日:2016-09-28

    Inventor: 陈俊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反推叶栅,其可以降低动力装置降落时的噪声水平。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包括反推力装置,所述反推力装置包括安装在发动机短舱上的反推叶栅,所述反推叶栅包括穿孔板和附着在所述穿孔板一侧的吸声层。

    航空发动机的反推叶栅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29449B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410373556.5

    申请日:2014-07-31

    Inventor: 张建东 陈俊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的反推叶栅,包括: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绕该航空发动机的圆周沿轴向彼此间隔地排列开,每个叶片包括入口片段和出口片段,该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部分叶片上设有通孔,通孔入口位于出口片段的叶盆上而通孔出口位于出口片段的末端端面或叶背上。

    发动机核心舱的冷却方法及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948286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410118225.7

    申请日:2014-03-27

    Inventor: 陈俊 邓阳 张建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核心舱的冷却方法及冷却装置。该方法中,通过对风扇舱的冷却气流进行二次利用,将其引入核心舱,能够实现核心舱的冷却。在地面试车状态下,环境气流通过自然对流从风扇舱排气口进入风扇舱进行通风冷却,最后从风扇舱进气口排出。在其他飞行状态,环境气流通过冲压作用从风扇舱进气口进入,分为左右两股对风扇舱进行通风冷却,然后在风扇舱和核心舱压差作用下由引气管引入核心舱,对核心舱进行通风冷却,同时在导流管引导下可对舱内局部高温区进行定向集中冷却。从而实现核心舱的通风冷却,减小外涵流道的引气量,降低外涵的引气损失,同时实现风扇舱通风冷却气流的二次利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