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安装活动侧窗的车门及其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98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007182.4

    申请日:2023-0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安装活动侧窗的车门及其组装方法,该车门包括车门骨架、内门板、门锁、活动侧窗、加强梁和活动梁,车门骨架包括外门板,外门板上部设有与活动侧窗匹配的通孔,外门板下部设有向内凹进的沉台,门锁的门把手设置在该沉台内;加强梁设置在车门骨架的下部,与车门骨架焊接连接,该加强梁厚度为内外门板之间间距,沿宽度方向呈Z型,横跨车门骨架整个宽度,并在沉台区域做变截面处理;活动梁设置在车门骨架的中部,通过活动梁安装座与车门骨架连接,沿车门厚度方向位于活动侧窗和内门板之间,呈L型且周边设有翻边;该活动侧窗尺寸满足TSI 1302规范中逃生通道要求,同时该车门满足TB/T 3266标准中强度要求、能减少机车车辆运行时的空气阻力。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2078619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11014533.7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包括底架前端部分、底架后端部分、用于连接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和底架后端部分的第一地板、底架边梁,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底架后端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地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底架边梁有2根,2根所述底架边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地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外侧面,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包括第二地板、第一端部组件,所述第二地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组件的下部,并与所述第一地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地板的板身主体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地板的边缘与所述底架边梁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与所述第一地板的厚度相同。

    一种胶轮列车司机室前端结构及胶轮列车底架

    公开(公告)号:CN117719447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32703.9

    申请日:2023-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轮列车司机室前端结构,其包括前端防撞梁,前端防撞梁的后侧连接有中部牵引梁,在前端防撞梁和中部牵引梁的两侧均设置有司机室侧腰梁,司机室侧腰梁的后侧设置有司机室侧腰板,前端防撞梁包括防撞墙,防撞墙朝向车体前端的一侧上下并列设置有前端吸能元件和拖拽结构;防撞墙和中部牵引梁的上表面水平,下表面向车体前方倾斜向上设置;在防撞墙的内部设置有位于吸能元件后方的垂向支撑结构及位于拖拽结构后方的横向支撑结构;司机室侧腰梁包括上层侧腰梁和下层侧腰梁,上层侧腰梁水平布置,下层侧腰梁向车体前方倾斜向上设置。本发明重量轻,焊缝少,成本低,结构简单,无应力集中区域。

    一种敞篷式车体结构及敞篷式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81867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37005.5

    申请日:2024-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敞篷式车体结构及敞篷式轨道车辆。所述敞篷式车体结构包括底架、设于所述底架一端上的司机室及设于所述底架另一端上的设备间,所述司机室与设备间之间形成敞篷区,所述敞篷区包括第一侧墙和上层地板,所述第一侧墙置于底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侧墙连接于司机室和设备间之间,所述上层地板位于底架的上方,使所述上层地板与底架之间形成设备安装区。本发明提供的敞篷式车体结构的无车顶设计,最大程度增大乘客可视范围,消除车厢压抑感,提高乘客观光体验。

    一种轨道车辆顶盖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59540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914636.2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顶盖结构,包括第一滑动顶盖、第二滑动顶盖、固定在侧墙顶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相对于第二轨道更靠近侧墙的外侧;所述第一滑动顶盖通过第一滑轮安装在两个第一轨道上并可沿第一轨道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顶盖通过第二滑轮安装在两个第二轨道上并可沿第二轨道滑动;所述第一滑动顶盖的两端、所述第二滑动顶盖的两端均设有密封条;所述第一轨道的顶端在高度上低于第二轨道的顶端。本发明顶盖结构由第一滑动顶盖和第二滑动顶盖组成,第一滑动顶盖和第二滑动顶盖可以相对滑动,便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

    公开(公告)号:CN110481584B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910858729.5

    申请日:2019-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包括侧盖板和中间过道,侧盖板包括二系簧安装型材,二系簧安装型材的上壁为加厚板,二系簧安装型材上下壁之间设置有竖直加强筋,满足了二系簧安装型材垂向受力的刚度和强度要求。二系簧安装型材呈L形,在其直角处设置有第一斜筋板,垂向力路径顺滑。中间过道包括过道侧壁型材、过道纵梁型材和过道地板,过道侧壁型材包括通过第二斜筋板连接的水平型材和竖直型材,过道纵梁型材的顶端与过道侧壁型材的底端焊接,过道地板与过道纵梁型材垂直焊接,且过道纵梁型材与过道地板焊接的那侧为加厚板,提高了该处的刚度,无需再额外增设垂向止挡结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车体重量。

    一种敞篷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8254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01550.8

    申请日:20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敞篷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包括侧墙、底架、上层地板和楼梯,上层地板的两侧与侧墙连接,楼梯的下端连接于底架,楼梯的上端连接于上层地板;侧墙、楼梯和上层地板均采用型材结构,上层地板、楼梯均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和肋板,肋板同时与上面板、下面板连接,上层地板的下面板与侧墙焊接连接,上层地板的上面板通过第一连接板与侧墙焊接连接;侧墙上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垫板,垫板用于支撑楼梯的下面板。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楼梯与底架、侧墙的焊接问题,楼梯焊接简单,刚度和强度足够,不易变形;同时本发明还避免了工作人员在上层地板的下方对侧墙和上层地板仰焊,有利于保障焊接质量。

    一种轨道车辆顶盖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59540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010914636.2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顶盖结构,包括第一滑动顶盖、第二滑动顶盖、固定在侧墙顶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相对于第二轨道更靠近侧墙的外侧;所述第一滑动顶盖通过第一滑轮安装在两个第一轨道上并可沿第一轨道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顶盖通过第二滑轮安装在两个第二轨道上并可沿第二轨道滑动;所述第一滑动顶盖的两端、所述第二滑动顶盖的两端均设有密封条;所述第一轨道的顶端在高度上低于第二轨道的顶端。本发明顶盖结构由第一滑动顶盖和第二滑动顶盖组成,第一滑动顶盖和第二滑动顶盖可以相对滑动,便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2078619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1014533.7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包括底架前端部分、底架后端部分、用于连接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和底架后端部分的第一地板、底架边梁,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底架后端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地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底架边梁有2根,2根所述底架边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地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外侧面,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底架前端部分包括第二地板、第一端部组件,所述第二地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组件的下部,并与所述第一地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地板的板身主体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地板的边缘与所述底架边梁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与所述第一地板的厚度相同。

    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

    公开(公告)号:CN110481584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58729.5

    申请日:2019-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包括侧盖板和中间过道,侧盖板包括二系簧安装型材,二系簧安装型材的上壁为加厚板,二系簧安装型材上下壁之间设置有竖直加强筋,满足了二系簧安装型材垂向受力的刚度和强度要求。二系簧安装型材呈L形,在其直角处设置有第一斜筋板,垂向力路径顺滑。中间过道包括过道侧壁型材、过道纵梁型材和过道地板,过道侧壁型材包括通过第二斜筋板连接的水平型材和竖直型材,过道纵梁型材的顶端与过道侧壁型材的底端焊接,过道地板与过道纵梁型材垂直焊接,且过道纵梁型材与过道地板焊接的那侧为加厚板,提高了该处的刚度,无需再额外增设垂向止挡结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车体重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