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公共区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626359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971939.5

    申请日:2019-1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公共区布置结构,包括位于车站中部的轨行区,所述轨行区两侧均设有站厅和站台,所述站厅内设有付费区和非付费区,所述轨行区两侧的非付费区通过第一楼梯组连通,所述第一楼梯组包括分别位于轨行区两侧,且横跨轨行区连通的两个通道一,所述轨行区两侧的付费区通过第二楼梯组连通,所述第二楼梯组包括分别位于轨行区两侧,且横跨轨行区连通的两个通道二,所述轨行区同侧的通道一和通道二并排设置。该发明将轨行区两侧的站厅通过第一楼梯组和第二楼梯组连通,且两楼梯组并排布置整体位于车站公共区的一侧,提高了车站空间利用率,且便于导向设计和施工,加强跨轨楼梯使用的便利性和直观性。

    地下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及地下轨道交通

    公开(公告)号:CN111547069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377560.4

    申请日:2020-05-0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及地下轨道交通,包括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楼梯以及垂直电梯。地下第一层设有站厅。地下第二层位于地下第一层的下方。地下第二层设有第一站台。地下第三层位于地下第二层的下方。地下第三层设有第二站台。楼梯包括转角平台、上梯段和下梯段。上梯段的顶部与第一站台连接,上梯段的底部与转角平台连接。下梯段的顶部与转角平台连接,下梯段的底部与第二站台连接。垂直电梯连接站厅和第一站台。垂直电梯与上梯段在第一站台的位置沿第一站台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通过提高第一站台的中部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第一站台的宽度方向上的通过性,从而提高换乘站的便捷性。

    一种新型地铁出入口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331379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214802.0

    申请日:2018-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地铁出入口结构,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包括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楼梯、扶梯、出入口平台、出入口顶盖和集散广场;在地下一层平面中,无障碍电梯设置在楼梯或扶梯的一侧,三者并排布置且共用结构外墙和结构围护;在地面层平面中,无障碍电梯设置在出入口顶盖远离出入口平台的一端,并通过无障碍坡道与集散广场相连;无障碍坡道的方向与出入口平台方向保持一致,两者共用一个集散广场,一并接入城市人行系统;本发明将无障碍电梯与楼梯、扶梯并排布置,使无障碍电梯与楼梯、扶梯的出入口共用一个集散广场,在功能上结合并减小了占地面积,有效节约了城市土地资源。

    一种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公共区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1223399U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921713108.X

    申请日:2019-10-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公共区布置结构,包括位于车站中部的轨行区,所述轨行区两侧均设有站厅和站台,所述站厅内设有付费区和非付费区,所述轨行区两侧的非付费区通过第一楼梯组连通,所述第一楼梯组包括分别位于轨行区两侧,且横跨轨行区连通的两个通道一,所述轨行区两侧的付费区通过第二楼梯组连通,所述第二楼梯组包括分别位于轨行区两侧,且横跨轨行区连通的两个通道二,所述轨行区同侧的通道一和通道二并排设置。该实用新型将轨行区两侧的站厅通过第一楼梯组和第二楼梯组连通,且两楼梯组并排布置整体位于车站公共区的一侧,提高了车站空间利用率,且便于导向设计和施工,加强跨轨楼梯使用的便利性和直观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地铁车站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062101U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21125364.X

    申请日:2020-06-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地铁车站,包括结构顶板、结构中板、结构底板以及侧墙,所述结构顶板以及所述结构中板均安装在所述侧墙的一相对墙体上,所述结构顶板、所述结构中板以及所述侧墙围合形成站厅层,所述结构中板、所述结构底板以及所述侧墙围合形成站台层;所述地铁车站还包括于所述结构中板的开孔处向所述结构底板延伸的楼梯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铁车站,通过将结构顶板和结构中板直接设于侧墙上,不采用结构柱就形成站台层和站厅层,解决了结构柱遮挡视线的问题,减少了其对人流的阻碍,也降低了其对管线敷设的影响。

    离壁排水结构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658405U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21043781.7

    申请日:2019-07-0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壁排水结构,包括结构板、结构外墙以及设立于所述结构板上的挡水槛,所述挡水槛、所述结构外墙与所述结构板围设形成离壁沟,所述挡水槛与所述结构板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壁排水结构,通过设置挡水槛与结构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消除离壁沟纵向贯通缝的存在,减少甚至消除离壁沟渗漏的情况发生,而且,挡水槛与结构板一体成型能保证二者结合的结构强度,有效地提高该离壁排水结构的防水性能和结构性能,提高该离壁排水结构的使用寿命,便于后期维护。

    一种新型地铁出入口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8734137U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20372838.7

    申请日:2018-03-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地铁出入口结构,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包括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楼梯、扶梯、出入口平台、出入口顶盖和集散广场;在地下一层平面中,无障碍电梯设置在楼梯或扶梯的一侧,三者并排布置且共用结构外墙和结构围护;在地面层平面中,无障碍电梯设置在出入口顶盖远离出入口平台的一端,并通过无障碍坡道与集散广场相连;无障碍坡道的方向与出入口平台方向保持一致,两者共用一个集散广场,一并接入城市人行系统;本实用新型将无障碍电梯与楼梯、扶梯并排布置,使无障碍电梯与楼梯、扶梯的出入口共用一个集散广场,在功能上结合并减小了占地面积,有效节约了城市的土地资源。(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地下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及地下轨道交通

    公开(公告)号:CN212529619U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20747719.2

    申请日:2020-05-0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及地下轨道交通,包括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楼梯以及垂直电梯。地下第一层设有站厅。地下第二层位于地下第一层的下方。地下第二层设有第一站台。地下第三层位于地下第二层的下方。地下第三层设有第二站台。楼梯包括转角平台、上梯段和下梯段。上梯段的顶部与第一站台连接,上梯段的底部与转角平台连接。下梯段的顶部与转角平台连接,下梯段的底部与第二站台连接。垂直电梯连接站厅和第一站台。垂直电梯与上梯段在第一站台的位置沿第一站台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通过提高第一站台的中部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第一站台的宽度方向上的通过性,从而提高换乘站的便捷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