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26219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380073974.6

    申请日:2013-1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32 B60R21/237

    Abstract: 具有气囊(20),该气囊(20)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纳部位(SP)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气囊具有覆盖车窗(W1)的车内侧(I)的前膨胀遮挡部(27)。前膨胀遮挡部具有配置在主膨胀部的前侧而迟于主膨胀部进行膨胀的副膨胀部(29)。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29b)具有支撑在腰线(BL)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DT)上的支撑膨胀部(30)。气囊在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20b)侧靠近上缘(20a)侧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之前,对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31)进行形成从气囊的前缘朝向下缘(20b)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70)的内折叠,而收纳在收纳部位。

    步行者保护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5851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065468.2

    申请日:2024-01-17

    Abstract: 步行者保护装置(M)配置于外罩(10)与基材部(3)之间,具有:提升臂部(20),其形成为沿着前立柱(1)的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将两端侧相对于外罩及基材部以分别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连结;致动器(35),其能够对提升臂部的与基材部的连结部位附近进行按压;以及连杆臂部(40),其与提升臂部的旋转联动。提升臂部具有由工作时的致动器按压的被按压部位(23),在致动器工作时,相对于基材部及外罩进行旋转而能够使得外罩相对于基材部向上方移动。连杆臂部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小于提升臂部的长度尺寸。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26219B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380073974.6

    申请日:2013-1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32 B60R21/237

    Abstract: 具有气囊(20),该气囊(20)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纳部位(SP)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气囊具有覆盖车窗(W1)的车内侧(I)的前膨胀遮挡部(27)。前膨胀遮挡部具有配置在主膨胀部的前侧而迟于主膨胀部进行膨胀的副膨胀部(29)。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29b)具有支撑在腰线(BL)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DT)上的支撑膨胀部(30)。气囊在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20b)侧靠近上缘(20a)侧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之前,对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后下方向的折痕(70)的内折叠,而收纳在收纳部位。(31)进行形成从气囊的前缘朝向下缘(20b)的斜

    护帘式气囊安装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07838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310384593.1

    申请日:2013-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13 B60R21/216 B60R21/23138

    Abstract: 在将护帘式气囊安装于车身侧方上部的护帘式气囊安装结构中,护帘式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保持气囊主体的树脂壳。气囊主体的回折部的基端部布置成,与后柱装饰和顶棚件之间的分界部相对、或在其附近。引导壁部设置于树脂引导壳的后端部。引导壁部与回折部基端部的后端侧相对,并且在回折部打开同时推出顶棚件的一部分时,阻止回折部与后柱装饰碰撞。

    气囊装置、其安装方法以及车辆用座椅

    公开(公告)号:CN1189916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615932.0

    申请日:2024-05-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其安装方法以及车辆用座椅,利用系带限制通过供给的气体而膨胀/展开的气囊的动作。气囊装置(19)的气囊(21)利用固定部(SP1、SP2)而固定于座椅靠背(17)的侧缘部。另外,气囊(21)由系带(40)紧固,该系带(40)的一端部(41)紧固于与该固定部(SP1、SP2)隔开的位置,另一端部(43)紧固于座椅靠背(17)的侧缘部。系带(40)的一端部(41)和另一端部(43)的紧固位置设为,使得在气囊(21)膨胀时通过系带(40)而作用于气囊(21)的力的受力点以及作用点比座椅靠背(21)的上下方向的作为最上方的固定部的第1固定部(SP1)更靠下方、且比作为最下方的固定部的第2固定部(SP2)更靠上方的位置。

    步行者保护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5851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068894.1

    申请日:2024-01-17

    Abstract: 步行者保护装置(M)具有左气囊(40L)和右气囊(40R),它们配置于车辆(V)的罩面板(8)的后端(8a)附近,并且在分别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至内部的膨胀完毕时在车宽方向侧并列设置。左气囊和右气囊具有整流罩覆盖部(52L、52R),它们在膨胀完毕时均配置为沿着车宽方向而将整流罩的上表面侧覆盖。各整流罩覆盖部在膨胀完毕时的彼此接近的端侧,具有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侧彼此重叠的端部区域(70L、70R)。一个端部区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膨胀完毕时的内压高于一般区域(54)。

    步行者保护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5472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11821996.8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一种步行者保护装置(M),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左气囊(40L、97L)和右气囊(40R、40AR、97R)分别在左右一对的雨刷(10L、10R)中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的雨刷枢轴(12R)的左右侧进行膨胀。左气囊、右气囊中将整流罩(6)的上表面侧覆盖的整流罩部(52L、52R、52AR、98L、98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膨胀完毕时,使得彼此接近一侧的端侧部位(55、55A、60、99L、99R)在雨刷枢轴的上方的位置处接触。一个整流罩部的端侧部位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膨胀完毕时以能够抑制步行者与雨刷枢轴的接触的方式将雨刷枢轴的上方覆盖。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69102A

    公开(公告)日:2006-05-10

    申请号:CN200510098467.5

    申请日:2005-09-0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布片和相对于所述气囊向内限定的凹进。通过将所述布片对折,并将所述布片周边缝合形成囊状的所述气囊。所述布片具有第一折叠线以及内折部分,该内折部分包括从所述第一折叠线延伸的直线,并且布置在所述布片的周边部分。所述内折部分包括:第二折叠线,由其限定所述内折部分;第三折叠线,沿所述第一折叠线的延伸线延伸;以及插口,将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该插口插入所述气囊中。通过沿所述第二折叠线相对于所述气囊向内折叠所述内折部分,沿所述第三折叠线将所述气囊再对折,并将所述内折部分周边与所述布片周边一起缝合,来设置所述凹进。

    步行者保护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2248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291396.3

    申请日:2024-03-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分别将对不同的气囊进行收纳的壳体搭载于车辆时能够简易地对各壳体进行定位的技术。步行者保护装置具有:第1气囊及第2气囊,它们以在展开完毕时以将车辆的整流罩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彼此排列配置;第1壳体,其对第1气囊进行收纳;第2壳体,其对第2气囊进行收纳;以及连接部件,其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连接。第1壳体和第2壳体以使得设置于整流罩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雨刷枢轴位于第1壳体与第2壳体之间的方式安装于车辆,连接部件以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避开雨刷枢轴的方式,固定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

    护帘式气囊安装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07838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384593.1

    申请日:2013-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13 B60R21/216 B60R21/23138

    Abstract: 在将护帘式气囊安装于车身侧方上部的护帘式气囊安装结构中,护帘式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保持气囊主体的树脂壳。气囊主体的回折部的基端部布置成,与后柱装饰和顶棚件之间的分界部相对、或在其附近。引导壁部设置于树脂引导壳的后端部。引导壁部与回折部基端部的后端侧相对,并且在回折部打开同时推出顶棚件的一部分时,阻止回折部与后柱装饰碰撞。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