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74492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0980162058.3

    申请日:2009-10-21

    Inventor: 村司真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0R19/02 B60R2019/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后方碰撞时的碰撞性能的车体结构。具备:第一冲撞盒(6),其设置在后侧梁(2)的后端(2a);和第二冲撞盒(7)。第二冲撞盒(7)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冲撞盒(6)不同的位置。配置在与第一冲撞盒(6)不同的位置的第二冲撞盒(7)能够吸收来自其他车辆的缓冲器加强件(BP)的负荷。通过用第二冲撞盒(7)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负荷,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行李箱的变形量。

    车体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74492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0980162058.3

    申请日:2009-10-21

    Inventor: 村司真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0R19/02 B60R2019/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后方碰撞时的碰撞性能的车体结构。具备:第一冲撞盒(6),其设置在后侧梁(2)的后端(2a);和第二冲撞盒(7)。第二冲撞盒(7)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冲撞盒(6)不同的位置。配置在与第一冲撞盒(6)不同的位置的第二冲撞盒(7)能够吸收来自其他车辆的缓冲器加强件(BP)的负荷。通过用第二冲撞盒(7)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负荷,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行李箱的变形量。

    车身前部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19577B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380046804.9

    申请日:2013-09-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侧面构件(12),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而被配置于车身前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起部件外侧壁(12A)上,即,与该外侧壁(12A)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突起部件(30)的后端部与动力单元(2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22A)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其中,所述动力单元(22)被配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30),其以如下方式被设置于前侧面构件(12)的

    车身前部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19577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380046804.9

    申请日:2013-09-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侧面构件(12),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而被配置于车身前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起部件(30),其以如下方式被设置于前侧面构件(12)的外侧壁(12A)上,即,与该外侧壁(12A)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突起部件(30)的后端部与动力单元(2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22A)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其中,所述动力单元(22)被配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