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97803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55340.9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IPC: A01G18/00 , A01G18/20 , A01G22/40 , A01G24/23 , A01G24/15 , A01G24/20 , A01G24/12 , A01G24/25 , A01G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菌类仿生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培养基质及利用此培养基质合成暗褐网柄牛肝菌菌腔虫瘿的方法。本发明的培养基包括:木屑3~5份、珍珠岩8~10份、红壤土6~8份、牛粪0.5~1.5份、米糠4~6份。利用上述培养基质并按照本发明合成暗褐网柄牛肝菌菌腔虫瘿的方法培养菌腔虫瘿,培养2个月后菌腔虫瘿的感染率能够达到80%以上,3个月能够达到9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6929432A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710137661.2
申请日:2017-03-09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用真菌发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暗褐网柄牛肝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新方法。包括液体菌种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液体菌种一级深层发酵方法、液体菌种二级深层发酵方法。其技术特征在于首先按以下步骤制备液体菌种培养基:马铃薯10‑20%(去皮煮汁),碳源1.5‑2.0%,氮源0.2‑0.4%,磷酸二氢钾0.1‑0.2%,硫酸镁0.1‑0.2%,PH值4.5‑7,余量为水,然后接入预先培养好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原种进行一级深层发酵培养,一级深层发酵采用回旋振荡仪用三角瓶培养,当一级发酵结束后立即转入二级发酵,二级发酵采用发酵罐深层发酵培养,通过二级发酵培养后实现暗褐网柄牛肝菌液体菌种的工厂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6754397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09440.9
申请日:2016-11-16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一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PP003菌株,属食用菌技术领域。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pp003菌株,属于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脉柄牛肝菌属(Phlebopus)。于2016年10月1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172。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优点:利用该菌株制备的优良液体菌种汤色黄褐色,菌球小而密,发菌快,培养6‑7d就能用于接种;用于袋料栽培,其出菇培养时间短,出菇整齐,子实体产量高,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菌盖褐色,边缘内卷、半球形;菌柄黄褐色,高度5㎝~7㎝,基部稍膨大。保鲜期4~5天,烘干后干片呈金黄色。
-
公开(公告)号:CN113412763B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631616.9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 海南医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栽培性状稳定、产量高的中华腐生牛肝菌优良菌株。所述的中华腐生牛肝菌菌株BU001菌株,于2021年5月17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959。本发明提供的中华腐生牛肝菌BU001菌株,菌落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菌丝粗壮、浓密,呈黄白色。采用本发明提供的BU001菌株制作液体菌种,菌丝球淡褐色,大小均匀,发酵培养6~8d即可制成。用于制作栽培菌种,菌龄一致,菌丝金黄,浓密,抗杂性强,发菌快,出菇整齐、产量高,栽培周期短,有利于实现中华腐生牛肝菌大规模栽培生产。因此,中华腐生牛肝菌BU001菌株在中华腐生牛肝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412763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631616.9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 海南医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栽培性状稳定、产量高的中华腐生牛肝菌优良菌株。所述的中华腐生牛肝菌菌株BU001菌株,于2021年5月17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959。本发明提供的中华腐生牛肝菌BU001菌株,菌落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菌丝粗壮、浓密,呈黄白色。采用本发明提供的BU001菌株制作液体菌种,菌丝球淡褐色,大小均匀,发酵培养6~8d即可制成。用于制作栽培菌种,菌龄一致,菌丝金黄,浓密,抗杂性强,发菌快,出菇整齐、产量高,栽培周期短,有利于实现中华腐生牛肝菌大规模栽培生产。因此,中华腐生牛肝菌BU001菌株在中华腐生牛肝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348963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31620.5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真菌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华腐生牛肝菌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栽培基质: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玉米面混匀得培养料,将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蔗糖按照培养料质量的0.05%~0.1%溶于水中得到栽培基质;(2)装袋、灭菌:将栽培基质分装到菌袋中,灭菌,冷却备用;(3)接种及菌棒培养:将中华腐生牛肝菌菌种固体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栽培基质中,避光培养;(4)覆土材料配制及覆土培养;(5)出菇管理:覆土10~15d后,覆土层表面出现大量金黄色菌丝并有原基形成时转入出菇管理;(6)采收。该方法成本低、栽培周期短,所产蘑菇产量高、品质好,为中华腐生牛肝菌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754397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611009440.9
申请日:2016-11-16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一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PP003菌株,属食用菌技术领域。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pp003菌株,属于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脉柄牛肝菌属(Phlebopus)。于2016年10月1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172。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优点:利用该菌株制备的优良液体菌种汤色黄褐色,菌球小而密,发菌快,培养6‑7d就能用于接种;用于袋料栽培,其出菇培养时间短,出菇整齐,子实体产量高,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菌盖褐色,边缘内卷、半球形;菌柄黄褐色,高度5㎝~7㎝,基部稍膨大。保鲜期4~5天,烘干后干片呈金黄色。
-
公开(公告)号:CN112568061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011561443.X
申请日:2020-12-25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木薯干片制作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栽培种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特征在于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配方由木薯干片,有机肥或土壤,锯末组成,显著特征在于首次采用木薯干片制作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通过木薯干片替代谷粒从根本上解决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与人争粮的问题,为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首创。
-
公开(公告)号:CN113348963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0631620.5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真菌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华腐生牛肝菌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栽培基质: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玉米面混匀得培养料,将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蔗糖按照培养料质量的0.05%~0.1%溶于水中得到栽培基质;(2)装袋、灭菌:将栽培基质分装到菌袋中,灭菌,冷却备用;(3)接种及菌棒培养:将中华腐生牛肝菌菌种固体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栽培基质中,避光培养;(4)覆土材料配制及覆土培养;(5)出菇管理:覆土10~15d后,覆土层表面出现大量金黄色菌丝并有原基形成时转入出菇管理;(6)采收。该方法成本低、栽培周期短,所产蘑菇产量高、品质好,为中华腐生牛肝菌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1727806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555325.1
申请日:2020-06-17
Applicant: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核快速萌发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核快速萌发方法,先将人工栽培过程中形成的菌核及野外采集的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核清理干净,在4~10℃条件下低温处理24h,然后放入盛有土壤的试管或培养皿中28℃暗光培养。人工栽培过程中形成的菌核经低温刺激后能在24h内萌发,萌发率达到90%以上;野外采集的菌核通过低温刺激后萌发所需的时间缩短,萌发率也提高到90%以上。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过程中形成的菌核无法萌发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野外采集菌核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