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与板式结构之间的过渡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750981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76030.4

    申请日:2022-04-29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与板式结构之间的过渡结构,过渡结构中,至少一个四向限位式过渡接头结构固定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上,第一盲孔设于第一本体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盲孔可拆卸连接水平管结构,锥台设于顶壁,锥台具有第一锥度和第一高度;至少一个三向嵌入式过渡接头结构固定于航天器的板式结构上,板式结构包括多个侧板结构,第一侧壁自底壁垂直向上延伸,第二侧壁自底壁垂直向上延伸且垂直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底壁构成三角结构,锥孔设于底表面,锥孔具有第二锥度和第二高度,锥孔可拆卸连接锥台,多个连接件设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可拆卸连接相应的侧板结构。过渡结构装配精度高且承载力强。

    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15442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406654.9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中,圆锥壳体包括开口的底部和闭合的顶部,所述底部和顶部之间具有光滑的外壁和相对于所述外壁的内壁,至少一个双滑道纵筋固定于所述内壁且自所述底部朝向顶部纵向延伸,一对凸台平行地固定于所述双滑道纵筋且沿着所述双滑道纵筋纵向延伸以在头锥结构安装中导向和定位,多个纵向连接孔设于所述双滑道纵筋且位于其上的一对凸台之间以装配头锥结构。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质量轻、强度高且装配便捷精准。

    用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与板式结构之间的过渡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750981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0476030.4

    申请日:2022-04-29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与板式结构之间的过渡结构,过渡结构中,至少一个四向限位式过渡接头结构固定于航天器的框架结构上,第一盲孔设于第一本体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盲孔可拆卸连接水平管结构,锥台设于顶壁,锥台具有第一锥度和第一高度;至少一个三向嵌入式过渡接头结构固定于航天器的板式结构上,板式结构包括多个侧板结构,第一侧壁自底壁垂直向上延伸,第二侧壁自底壁垂直向上延伸且垂直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底壁构成三角结构,锥孔设于底表面,锥孔具有第二锥度和第二高度,锥孔可拆卸连接锥台,多个连接件设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可拆卸连接相应的侧板结构。过渡结构装配精度高且承载力强。

    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715442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0406654.9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中,圆锥壳体包括开口的底部和闭合的顶部,所述底部和顶部之间具有光滑的外壁和相对于所述外壁的内壁,至少一个双滑道纵筋固定于所述内壁且自所述底部朝向顶部纵向延伸,一对凸台平行地固定于所述双滑道纵筋且沿着所述双滑道纵筋纵向延伸以在头锥结构安装中导向和定位,多个纵向连接孔设于所述双滑道纵筋且位于其上的一对凸台之间以装配头锥结构。载人航天器的头锥结构质量轻、强度高且装配便捷精准。

    一种嵌入式微网—微通道组合增强热沉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3994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00641.2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嵌入式微网—微通道组合增强热沉结构设计方法,涉及微纳尺度流动与换热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转移沸腾过程中气泡成核位置从而提升CHF的原理,构建组合增强热沉结构,并建立三维几何模型;步骤二、制备组合增强热沉结构,组合增强热沉结构包括基底、微通道和嵌入式微网;步骤三、在微通道和嵌入式微网的表面涂覆功能性涂层;步骤四、将嵌入式微网嵌入进微通道中,并将微通道和嵌入式微网连接。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嵌入式微网—微通道组合增强热沉结构设计方法,通过设计方法构建了一种组合增强热沉结构,该构建的组合增强热沉结构能够大幅提升微通道散热技术的冷却能力,满足激光防护结构对超高热流密度冷却的需求。

    各向异性实体蜂窝夹层结构参数化建模及力学性能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1828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99564.3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各向异性实体蜂窝夹层结构参数化建模及力学性能仿真方法,涉及数据建模领域,包括S1、获取蜂窝芯体胞元尺寸,根据蜂窝芯体胞元尺寸构建蜂窝芯体三维几何模型;S2、创建蜂窝夹层结构面板结构,并将蜂窝夹层结构面板结构与蜂窝芯体三维几何模型进行装配得到模型装配体;S3、对模型装配体的各向异性材料属性进行定义;S4、实现模型装配体的自动化网格划分;S5、创建分析步、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工况,利用Abaqus的Python二次开发接口实现分析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本发明在多功能结构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和军工领域。

    一种宽波段透明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91350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99572.8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波段透明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涂层自基体向外依次包括ITO薄层、光子晶体多层、ITO薄层、介电‑金属‑介电型的介电多层、ITO薄层和SiO2红外发射层。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宽波段透明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涂层能有效覆盖从可见光至近红外的宽波段范围,防护不同波长的激光威胁。涂层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超过90%的高透射率,保证了光学设备的清晰视野,同时在近红外及远红外波段展现出超过85%的高反射率,有效避免了激光对设备的伤害。

    一种高能激光毁伤等效加载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4554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96552.2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能激光毁伤等效加载系统,属于激光毁伤和防护技术领域,包括高能激光源,侧面成像模块和正面成像与光谱分析模块,其中侧面成像模块和正面成像与光谱分析模块包括能量调节系统一、能量调节系统二、延时控制系统、倍频选波系统、聚焦系统一、聚焦系统二、激光加载样品台、高速成像系统一、高速成像系统二、光谱信息采集系统和辅助照明光源;其中涉及的光学镜片有:分束镜、合束镜、反射镜和二向色镜;本发明采用上述的的一种高能激光毁伤等效加载系统旨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激光毁伤过程,以深入理解材料在激光加载下的作用机理,能够实现超快动力学的原位表征和获取材料毁伤过程的详细图像与光谱信息。

    一种抗激光-隐身一体化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84024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96983.9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激光‑隐身一体化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激光防护和隐身技术领域。包括:氧化铝层,作为力学支撑和提供抗激光能力;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层,设置有导电油膜电阻涂层,隔绝或减缓热量的传递,对电磁波吸收和反射;二氧化硅板材,反射和初步吸收激光能量,抗激光烧蚀保护;所述氧化铝层包括底边以及设置于底边上的六边形蜂窝结构,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嵌合至所述氧化铝层的六边形蜂窝结构的蜂窝孔中,顶端与所述氧化铝层的六边形蜂窝的边缘齐平。该结构通过多层复合材料的设计,兼具优异的激光防护性能和隐身性能,能够在高能激光照射下有效保护内部结构免受损害,并提供优异的热隔离、抗激光和抗压能力。

    一种用于高强力热加载防护的多层外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42860B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0627074.1

    申请日:2024-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强力热加载防护的多层外壳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属于激光防护技术领域,外壳结构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高熵陶瓷层、气凝胶层和高熵合金层,所述气凝胶层介于所述高熵陶瓷层和高熵合金层之间,所述高熵陶瓷层覆于所述气凝胶层的外侧,所述高熵合金层覆于所述气凝胶层的内侧,且所述外壳结构的总厚度为5mm;其制造方法包括:分别依次制备所述高熵陶瓷板、气凝胶片和高熵合金板,将得到的高熵陶瓷板、气凝胶片和高熵合金层分别按照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顺序进行叠加,随后通过加热及施压复合成型,得到外壳结构。本发明采用上述提供的外壳结构能有效反射和吸收高能激光,同时具备良好的热隔离性和耐高温性能,以保护内部结构不受激光和热能损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