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阻抗变化的电解槽液位在线自主测量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8167B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611021254.7

    申请日:2016-1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阻抗变化的电解槽液位在线自主测量系统及方法,测量系统主要包括角形测试架、电机、阻抗探杆、电子单元等部分。其中,角形测试架由底板、背板及多个附件组成,能够伸进电解槽火孔上方的狭小空间内,能够便捷地调整到水平基准位置,能够将电子电气部件与火孔热辐射隔离开,通过蜗轮、蜗杆机构及联接头转换成阻抗探杆上、下滑动的行程,阻抗探杆连续地测量阻抗,本发明充分考虑了高温、强磁、刮渣、基准面等实际问题,能够可靠、快捷、自动、精确地测得电解槽液位和界位,为铝电解生产过程提供实时数据,对节能、优化、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利用氢氧化钾及碳酸钾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12089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688785.4

    申请日:2018-06-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78 B01D53/62 B01D2251/306 B01D2257/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钾及碳酸钾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1)烟气净化;(2)烟气与碳酸钾溶液在一次吸收塔内进行第一次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在二次吸收内进行第二次吸收;(4)将二次吸收塔内溶液输送至一次吸收塔内;(5)碳酸氢钾受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6)收集二氧化碳。(7)碳酸钾溶液转化为氢氧化钾溶液;(8)氢氧化钾溶液循环至至二次吸收塔;本发明工艺简单易行,使用成本低,能够利用电厂、钢厂利用既有条件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

    高性能低碳贝氏体结构钢及其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68826B

    公开(公告)日:2010-04-07

    申请号:CN200610134087.7

    申请日:2006-1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低碳贝氏体结构钢,其化学成分为:C:0.04%~0.07%、Si:0.20%~0.50%、Mn:1.50%~1.80%、Nb:0.03%~0.06%、Ti:0.005%~0.030%、Cr:0.25%~0.50%、Cu:0.30%~0.60%、Ni:0.20%~0.50%、Als:0.010%~0.07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轧制过程采用TMCP+RPC工艺,轧前加热温度为1050~1220℃,采用两阶段控轧,再结晶区轧制温度控制在≥1000℃,未再结晶区轧制温度控制在950℃~(Ar3+0℃~100℃),未再结晶区轧制积累变形量大于50%,轧后弛豫10~120s,随后加速冷却,终止冷却温度为380~530℃,之后空冷。本发明成本低,无需复杂的热处理,不经调质就可获得贝氏体组织,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且焊接和耐候性能良好。

    一种钛铁矿精矿湿化学法制备光催化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66826C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810103348.8

    申请日:2008-04-03

    Abstract: 一种以钛铁矿精矿为原料制备光催化材料的方法,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其特征是先用浓盐酸将钛铁矿分解,铁、钛元素进入溶液,然后采用化学沉淀法提纯铁、钛元素,根据实际需要,可掺杂锌元素,通过柠檬酸络合的溶胶—凝胶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金属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材料。本发明综合利用钛铁矿中铁、钛两种组分,避免了含铁副产物的再回收利用工序,是一项低成本制备新型光催化材料的新技术;制备的光催化材料颗粒细小,光催化活性高,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均有较强的光吸收,可用于光催化及光电转换等太阳能利用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钛铁矿精矿湿化学法制备光催化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59413A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申请号:CN200810103348.8

    申请日:2008-04-03

    Abstract: 一种以钛铁矿精矿为原料制备光催化材料的方法,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其特征是先用浓盐酸将钛铁矿分解,铁、钛元素进入溶液,然后采用化学沉淀法提纯铁、钛元素,根据实际需要,可掺杂锌元素,通过柠檬酸络合的溶胶-凝胶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金属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材料。本发明综合利用钛铁矿中铁、钛两种组分,避免了含铁副产物的再回收利用工序,是一项低成本制备新型光催化材料的新技术;制备的光催化材料颗粒细小,光催化活性高,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均有较强的光吸收,可用于光催化及光电转换等太阳能利用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高抗拉强度低碳贝氏体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50065C

    公开(公告)日:2007-11-21

    申请号:CN200410096794.2

    申请日:2004-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抗拉强度低碳贝氏体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含量(Wt%)为:C 0.052%~0.08%、Si 0.1%~0.5%、Mn 1.65%~1.90%、Nb 0.015%~0.060%、Ti 0.005%~0.03%、B 0.0005%~0.003%、Mo 0.33%~0.50%、Cu 0.62%~0.85%、Ni 0.42%~0.80%、Al 0.015%~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以成本低廉的Mn元素作为主要添加元素,将Cu、Mo、Ni、Nb、B等元素对贝氏体转变的作用充分联合应用。该钢种碳含量低,低温韧性好,焊接性能优良,具有优良的冷弯成型性能;Nb、Ti元素含量低,适合于大工业化连铸生产。本发明采用TMCP+RPC+T工艺可获得抗拉强度900N/mm2级别以上的高强度、高韧性钢种。采用较低的钢坯加热温度,既节能又提高了钢的低温韧性。产品适用于工程机械、采挖机械、重型汽车及海洋设施等领域。

    高抗拉强度低碳贝氏体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86245A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申请号:CN200410096794.2

    申请日:2004-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抗拉强度低碳贝氏体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含量(Wt%)为:C 0.052%~0.08%、Si 0.1%~0.5%、Mn1.65%~1.90%、Nb 0.015%~0.060%、Ti 0.005%~0.03%、B 0.0005%~0.003%、Mo 0.25%~0.50%、Cu 0.62%~0.85%、Ni 0.42%~0.80%、Al 0.015%~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以成本低廉的Mn元素作为主要添加元素,将Cu、Mo、Ni、Nb、B等元素对贝氏体转变的作用充分联合应用。该钢种碳含量低,低温韧性好,焊接性能优良,具有优良的冷弯成型性能;Nb、Ti元素含量低,适合于大工业化连铸生产。本发明采用TMCP+RPC+T工艺可获得抗拉强度900N/mm2级别以上的高强度、高韧性钢种。采用较低的钢坯加热温度,既节能又提高了钢的低温韧性。产品适用于工程机械、采挖机械、重型汽车及海洋设施等领域。

    一种利用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12110B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1810686953.6

    申请日:2018-06-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1)烟气净化;(2)烟气与碳酸钠溶液在一次吸收塔内进行第一次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在二次吸收内进行第二次吸收;(4)将二次吸收塔内溶液输送至一次吸收塔内;(5)碳酸氢钠受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6)收集二氧化碳。(7)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8)氢氧化钠溶液循环至至二次吸收塔;1、本发明工艺简单易行,使用成本低,能够利用电厂、钢厂利用既有条件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

    一种利用红柱石制备SiAlON陶瓷粉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34953C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710175637.4

    申请日:2007-10-09

    Abstract: 一种利用红柱石为主原料制备β-SiAlON陶瓷粉体的方法,属于陶瓷材料技术领域。工艺为:将红柱石与SiO2、石墨按照100∶(10-20)∶(20-35)的质量百分比混合;球磨后干压成型,成型压力为30~50MPa;成型后的素坯放入箱式烘箱中在100~120℃下进行12~24小时烘干;烘干后的素坯埋入煤矸石+石墨的混合粉体中烧结,通入普氮,在1400~1600℃下保温2~6小时,冷却至400℃以下停止通氮气;样品在空气中600~800℃烧2~4h除去残余碳,制品中SiAlON质量百分比为70~90%,另外含有少量SiC及Al2O3相。优点在于:对合理利用红柱石的途径进行了开拓、发掘,并且最终利用红柱石得到了具有较高纯度的SiAlON陶瓷粉体,可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能源等工业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