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140529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1565388.0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密同轴定位结构及压力机,精密同轴定位结构包括传动件和法兰盘,传动件用于套设并连接在主轴上,传动件上安装有沿主轴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磁铁;法兰盘套设在传动件上,法兰盘上安装有多个绕传动件的周向分布的电磁铁,至少部分处于通电状态的电磁铁能够与环形磁铁相吸或相斥,以拉动或推动主轴运动。上述精密同轴定位结构,当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主轴出现偏移的情况时,使部分电磁铁与环形磁铁的部分相吸,部分电磁铁与环形磁铁的部分相斥,从而拉动和推动主轴复位,解决了其偏移引起的定位精度低的问题,而且不需要拆卸主轴进行更换,减少了拆卸步骤,减少了维修时间,而且可以随时拉动主轴复位,不影响锻件的加工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085632B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711304450.X
申请日:2017-12-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形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振动的塑性成形及梯度增韧方法与装置。该方法包括:(a)在待成形的非晶合金零件上划分待加强韧性的部位用于形成纳米晶增韧相;(b)设计用于成形所用的增韧装置,其包括与超声振动变幅杆相连的镶块和加热棒,镶块与待加强韧性的部位相对应,用于对其施加超声振动,加热棒用于将待加工的原材料坯料加热至其成形温度;(c)将原材料坯料置于装置中,加热棒加热,装置合模成形所需的非晶合金零件,合模过程中启动超声振动,开模时停止。同时本发明还公开所采用的装置。通过本发明,增韧与热塑性成形同时进行,实现成形和韧化的一体化,简化生产工序,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尺寸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27269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02765.1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C22C1/11 , B22F3/105 , B22F3/24 , B22F3/14 , B82Y30/00 , B82Y40/00 , C22C1/04 , C22F1/00 , C22F1/1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块体非晶合金制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控尺度相分离结构的大尺寸非晶合金制备方法。首先将非晶合金粉末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得到非晶合金块体,在非晶合金内部预先形成有序团簇;然后采用深冷循环诱导纳米相分离而不触发结晶,经历一定周次深冷循环处理后,驱动易扩散原子在事先形成的有序团簇上形核、长大形成新的纳米非晶相,得到大尺寸的相分离非晶合金。本发明将经过放电等离子烧结的块体非晶合金通过简单的深冷循环处理就可以诱导发生相分离,方法简单易行,不用依赖于混合焓设计,打破了相分离块体非晶合金的尺寸限制,而且深冷循环除了过程中相分离的状态易于捕捉,所适用的非晶合金体系更加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1753452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010580979.X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06 , B21D26/00 , B21D26/14 , B23K26/0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晶合金柔性成形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非晶合金零件的能场辅助智能多点成形方法及系统。首先根据目标非晶合金零件的几何轮廓信息和板坯的尺寸信息,将板坯划分为若干个成形区域;赋予各成形区域包括能场在内的成形工艺参数,构成该零件内部的场分布,对该非晶合金零件进行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然后利用遗传控制算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寻优,得到针对不同成形区域的效果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即最优场分布;在获得的最优场分布下采用多点成形工艺进行目标非晶合金零件的成形。本发明通过在零件内部构成场分布,协调零件整体成形,能够实现非晶合金复杂零件的形性协同智能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753452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580979.X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0 , B21D26/00 , B21D26/14 , B23K26/0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晶合金柔性成形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非晶合金零件的能场辅助智能多点成形方法及系统。首先根据目标非晶合金零件的几何轮廓信息和板坯的尺寸信息,将板坯划分为若干个成形区域;赋予各成形区域包括能场在内的成形工艺参数,构成该零件内部的场分布,对该非晶合金零件进行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然后利用遗传控制算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寻优,得到针对不同成形区域的效果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即最优场分布;在获得的最优场分布下采用多点成形工艺进行目标非晶合金零件的成形。本发明通过在零件内部构成场分布,协调零件整体成形,能够实现非晶合金复杂零件的形性协同智能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085632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304450.X
申请日:2017-12-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形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振动的塑性成形及梯度增韧方法与装置。该方法包括:(a)在待成形的非晶合金零件上划分待加强韧性的部位用于形成纳米晶增韧相;(b)设计用于成形所用的增韧装置,其包括与超声振动变幅杆相连的镶块和加热棒,镶块与待加强韧性的部位相对应,用于对其施加超声振动,加热棒用于将待加工的原材料坯料加热至其成形温度;(c)将原材料坯料置于装置中,加热棒加热,装置合模成形所需的非晶合金零件,合模过程中启动超声振动,开模时停止。同时本发明还公开所采用的装置。通过本发明,增韧与热塑性成形同时进行,实现成形和韧化的一体化,简化生产工序,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尺寸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65814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062809.5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23K26/352 , B23K26/14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表面激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纳秒激光的金属表面微结构精准化制备方法及装置。采用纳秒激光加工设备对表面覆盖有流动液膜的金属样品进行扫描加工;其中,所述流动液膜为碳纳米管悬浮液,用于去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沉积残渣。本发明可在金属表面快速高效地创构出所需要形状和布置方式的微观结构,解决了纳秒激光加工后金属表面微结构参差错乱、成型较差的问题,可以显著提升纳秒激光微结构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微观组织,提升表面性能。同时,工艺简单,灵活性强,操作简单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17329903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197284.3
申请日:2023-09-1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仿生结构的智能散热皮肤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智能散热领域,该智能散热皮肤包括ZrO2陶瓷阵列、底板以及若干散热绒毛和限位环,其中:ZrO2陶瓷阵列固定在底板上;各个散热绒毛分别固定在ZrO2陶瓷阵列的上表面;各个限位环套在散热绒毛的外侧并固定在底板上。本发明借助ZrO2陶瓷阵列随着温度的变化进行体积收缩或膨胀时,能够驱动散热绒毛如同人体的汗毛一样呈一定角度“站立”或“躺下”,以此调控气流与智能散热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通过改变散热速度实现智能散热,不需要使用复杂的温度调控系统,能够实现温度自适应智能调控,并能够实现长期使用并在多次循环中保持性能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713955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995683.8
申请日:2023-08-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IPC: B21K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拉杆臂和转向臂的整体式转向节变向成形工艺,包括如下操作步骤:S1、将坯料加热、横放,径向拍扁;S2、将拍扁的坯料进行复合挤压,成形出盘部、轴部、第一直臂和第二直臂;S3、将步骤S2成形后的坯料卧放入半闭式预锻模具中,通过上模下压,将第一直臂成形为拉杆臂及其耳部,同时第二直臂受挤,进一步分出转向臂坯料;S4、将步骤S3成形的坯料立放入半闭式终锻模具中,成形出终锻件所要求的转向臂形状,完成转向节最终锻造。本发明将挤压出转向臂部位的坯料作为成形终锻件转向臂的前置准备,由此规避现有弯曲工艺所产生的大拉应力及其造成转向臂根部裂纹的隐患,使得成形出的带拉杆臂和转向臂的整体式转向节机械性能更加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620058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007385.3
申请日:2023-01-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制品热处理工艺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流循环变向的深冷去残余应力方法,包括:(i)将待处理的工件接入一加热电路中,然后将此工件放置于深冷箱;(ii)使得深冷箱内温度稳定在所需的深冷条件下并保持一定时间;(iii)暂停深冷箱,接通加热电路,给工件加热至预设温度并保温处理;(iv)断开加热电路,使得箱内温度再次降低至所述深冷条件并保持一定时间;(v)重复循环以上温控步骤,直至工件的残余应力获得释放。通过本发明,其能够形成一种稳定可靠的“降温‑升温‑降温”的循环处理模式,与现有深冷处理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甚至完全消除工件中的残余应力,同时具备便于操控、高效可靠、适应性好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