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58319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72758.2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熔盐电还原制备金属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熔盐电还原领域,能够解决现有制备金属的工艺能耗和成本较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问题。装置包括反应器、导电体、电源、气体充排机构和封闭机构;反应器为底板导电,周壁绝缘且一端开口的桶体,反应器的桶腔被配置为由下往上依次铺设待反应物质和熔盐物质;导电体用于插入融化后的熔盐物质;反应器和导电体设置于封闭机构的内部,电源设置于封闭机构的外部;电源的正极与导电体电连接,电源的负极与底板电连接;气体充排机构被配置为向反应器内持续充入保护气体,同时排除废气。本申请降低了制备金属的工艺能耗和成本,利于环境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6445983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04734.5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Fe‑Si/CaCO3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钢液精炼剂的应用,涉及资源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CO2协同废渣制备Fe‑Si/CaCO3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废渣进行压制成型后固定在金属棒的一端;所述废渣含有铁元素、硅元素和钙元素;(2)将所述废渣浸泡在熔融盐中,以所述金属棒作为阴极,所述熔融盐作为电解质,惰性电极为阳极,在含有CO2气体的气氛下对所述废渣进行熔融电解,在所述阴极上得到Fe‑Si/CaCO3材料。本发明通过熔盐电解一步法将CO2、废渣协同处理制备得到Fe‑Si/CaCO3粉末,实现了CO2和废渣的绿色、低温、无碳协同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154940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430017.X
申请日:2023-04-21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紧急备用电源领域,具体是涉及到一种备用电源,包括相变储能模块、热电发电模块、散热模块Ⅰ、散热模块Ⅱ和电源管理模块,相变储能模块设置有多组,热电发电模块设置在多组相变储能模块和散热模块Ⅰ之间;相变储能模块包括隔热框体和设置在隔热框体腔内的复合相变材料,隔热框体与热电发电模块连接一侧为导热侧壁,复合相变材料包括泡沫金属和填充于泡沫金属内的相变材料,多组相变储能模块中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不一致,本发明作为备用电源使用,不消耗其他能源,即无需维护和补充能源,可实现在极小空间内的恒定发电,且环境适应能力强,同时解决了目前常规备用电源存在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845522B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611218510.1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IPC: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冶金成球过程中的分类判别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聚类分类模块和判别优化模块构成,所述的聚类分类模块主要包含动态聚类单元和SVM分类单元:首先由动态聚类的方式得到一组初始标签,再以此初始标签为基础构建SVM分类模型,所述的判别优化模块主要包括判别单元和Fisher优化单元:判别单元对SVM分类与上一近邻分类两次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判别:若两次分类结果一致,则可以直接得到最优的分类方式;若两次分类结果不一致,则Fisher优化单元利用Fisher判别原理优化出基础类别,然后再以基础类别作为初始标签构建SVM分类模型,反复经过SVM分类和Fisher判别优化最终得到一种最优的分类方式,进而完成对球团样本的分类判别筛选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7937866B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711144271.4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属于高硅钢生产技术领域,包括炉盖和炉体,所述炉盖与炉体可分离;所述炉盖内设有循环水冷系统;所述炉体包括炉壳、炉缸和炉衬,所述炉衬设在炉壳与炉缸之间,所述炉壳为倒梯台敞口结构,所述炉缸具有与炉壳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炉缸内壁上设有多个石墨坛,所述炉缸底部铺设有厚度为20mm的石墨板;所述炉衬通过保温砖铺砌而成,所述炉衬包括耐火层、中间层和隔热层,所述耐火层与炉缸之间设有电加热设备。本发明可实现Fe‑6.5%Si薄带连续化生产,无污染气体排出,节省设备空间占用率,并且制备Fe‑6.5%Si薄带表面平整,成分均匀。
-
-
公开(公告)号:CN107937866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44271.4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属于高硅钢生产技术领域,包括炉盖和炉体,所述炉盖与炉体可分离;所述炉盖内设有循环水冷系统;所述炉体包括炉壳、炉缸和炉衬,所述炉衬设在炉壳与炉缸之间,所述炉壳为倒梯台敞口结构,所述炉缸具有与炉壳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炉缸内壁上设有多个石墨坛,所述炉缸底部铺设有厚度为20mm的石墨板;所述炉衬通过保温砖铺砌而成,所述炉衬包括耐火层、中间层和隔热层,所述耐火层与炉缸之间设有电加热设备。本发明可实现Fe-6.5%Si薄带连续化生产,无污染气体排出,节省设备空间占用率,并且制备Fe-6.5%Si薄带表面平整,成分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07904353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182459.8
申请日:2017-11-23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C5/38 , C21C2100/02 , C21C2100/06 , C22B1/00 , F27D17/00 , F27D2017/006 , Y02P10/122 , Y02P10/265 , Y02P10/283 , Y02P20/124 ,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将从转炉中排出的烟气输入壹号余热锅炉,烟气在壹号余热锅炉内换热后排出;S2、将壹号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输入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中,烟气与铁矿石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后排出;S3、将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排出的烟气输入贰号余热锅炉,烟气在贰号余热锅炉内换热后排出;S4、将贰号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输到换热装置,烟气在换热装置内换热后排出;S5、将换热装置排出的烟气经静电除尘装置后输入二氧化碳提纯冷却回收装置,收集CO2气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实现烟气余热的完全利用,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实用性强,可大面积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4711493A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510161373.1
申请日:2015-04-08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镍型含稀土及钡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合金材料的组成及质量百分比为:C≦0.025%,O≦0.005%,S≦0.006%,Si≦2.00%,P≦0.025%,Mn 2.00~5.00%,Cr 17.0~21.0%,Ni 1.0~2.5%,W 0.1~2.0%,Cu 0.1~1.0%,Mo 2.0~5.5%,N 0.2~0.40%,B 0.001~0.01%,Ba 0.0005~0.01%,镧铈混合稀土RE 0.01~0.2%,Fe余量;采用冶炼、铸造、铸锭或铸坯开坯、热轧、固溶处理工序制备。本发明优点:节镍,生产成本低,显著提高机械强度,并改善了热加工和耐腐蚀性能等。
-
公开(公告)号:CN118877863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354125.4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华北理工大学
IPC: C01B25/455 , C01B25/30 , C25C1/06 , C25C1/08 , H01M10/54 , C07C51/41 , C07C51/43 , C07C55/07 , C22B7/00 , C22B1/00 , C22B23/00 , C22B26/12 , C22B4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磷酸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熔盐法,将废旧磷酸系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熔盐中发生溶解反应,即将正极材料中的二价金属和锂以离子形式溶于熔盐中,磷酸根与熔盐反应生成磷灰石,将正极材料中的磷全部回收;之后利用电沉积,将正极材料中的二价金属析出,进行全部回收;接着将含锂溶液与草酸反应,回收溶液中的草酸钙,再与磷酸盐反应,回收锂;本发明采用熔盐溶解结合电沉积的工艺,实现了废旧磷酸系锂正极材料中铁/镍/钴/锰、锂以及磷酸根离子的全部回收,最终获得产物金属铁/镍/钴/锰、磷灰石和锂盐,产物附加值高、工艺效益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