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标签引导的变分自编码器的单阶段三维目标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7836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60953.3

    申请日:2024-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标签引导的变分自编码器的单阶段三维目标检测方法,步骤为:输入点云;体素化点云,将不规则的点云空间划分为均匀堆叠的体素;对体素化的点云进行3D骨干网络化处理,提取多尺度体素特征;引入标签信息作为先验条件,构建变分自编码器LG‑CVAE;多任务损失函数处理,在多任务损失函数中结合目标感知对抗损失,计算LG‑CVAE生成的特征图与输入特征图之间的KL散度,使生成的潜在特征更接近真实数据分布;输出三维框。本方法结合了CVAE、注意力机制和对抗性训练的优势,能够学习更有效的特征表示,并从CNN生成的众多特征图中选择最有效的特征,进一步提升LG‑CVAE的特征提取能力。

    一种区域能源互联网全自动站网布局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16467B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710238086.5

    申请日:2017-04-13

    Inventor: 鲁斌 陈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能源互联网全自动站网布局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区域能源互联网能源站与管网图;第二步,建立能距定义;第三步,基于能距的定址布网算法,在已知所有负荷区的负荷预测值和供能系统容量的前提下,根据P中位的数学模型,确定能源站的数量和位置、储能中心的位置以及管网的布局走向。有益效果是:供给侧能源站数量和位置的确定是客观的,能源站与用户之间的管网布局是最优的,均为区域能源互联网站网布局优化算法精确计算的结果;储能中心的位置以及与能源站之间的管线走向同样也是算法精确计算的结果,是所有能源站能源储存与调取的最佳位置,所给方案使得区域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达到全局最优。

    一种超临界流体颗粒脱除装置及超临界流体的净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952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206493.7

    申请日:2019-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流体颗粒脱除装置及超临界流体净化方法,所述脱除装置包括过滤颗粒的过滤管段和与过滤管段连接且使颗粒沉积的沉积管段,超临界流体通过过滤管段的过滤膜过滤部分颗粒杂质,再通过沉积管段再扩缩效应和热泳效应等作用下沉积颗粒杂质,实现对超临界流体中颗粒的脱除,净化超临界流体。本发明通过多种综合作用对超临界流体中的颗粒进行强力脱除,脱除效率高、脱除效果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安全性、流体的纯净度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脱除粒径小于2.5μm的放射性和非放射性颗粒物,可作为核电和能源动力领域专门针对具有放射性的超临界流体的净化装置,有效净化放射性和非放射性超临界流体。

    一种非能动阀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20552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301833.5

    申请日:2017-0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F16K1/00 F16K31/0655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阀门,包括电磁部件(6)、阀体(11)、阀杆(19)、配重块(18)和弹簧(17),其中,电磁部件(6)环绕阀杆(19)上端设置并控制其上升和降落,使阀体(11)关闭和开启;配重块(18)和弹簧(17)置于密封罩(8)内,环绕阀杆(19)设置并加速其降落,密封罩(8)上端连接电磁部件(6),下端连接阀体(11),密封罩(8)、电磁部件(6)和阀体(11)以阀杆(19)为轴同轴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非能动阀门可以实现非能动开启,尤其适用于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当发生断电故障时,能够冷却反应壳,避免发生事故,提高反应堆的安全系数。

    一种放射性核素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09348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286869.0

    申请日:2017-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F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性核素收集装置,该装置包括阀门(1)、箱体(2)、箱门(3)、填料盒(4)和放射性监测仪表(5),所述装置能够收集放射性污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其中,箱体(2)上下端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并设置有阀门(1),以控制污水的进入和流出;并且,在出水口处还设置有放射性监测仪表(5),以检测流出液的放射性;填料盒(4)置于箱体(2)中,污水进入箱体(2),经填料盒(4)净化后流出;所述装置吸附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吸附材料更换方便。

    一种防止反应堆发生弹棒事故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898388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137828.5

    申请日:2017-03-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G21C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反应堆发生弹棒事故的装置,包括棘爪组件(1)、控制组件(2)和电缆组件(3),所述装置位于控制棒驱动机构(10)的下部,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10)环绕设置于驱动轴(5),并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6)外部上端,所述电缆组件(3)为所述控制组件(2)提供电力,所述控制组件(2)产生电磁感应并发生位移,带动所述棘爪组件(1)运动,使所述棘爪组件(1)与驱动轴(5)啮合或脱离。该装置充分利用了原驱动机构的结构,能够防止反应堆发生弹棒事故,为控制棒驱动机构增加了安全屏障。

    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水棒

    公开(公告)号:CN102855946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10336919.9

    申请日:2012-0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核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的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水棒。该水棒由水棒外壁和水棒内壁组成,其中,水棒外壁由两种材料构成,分为三层,其内外两层均采用不锈钢材料,中间层采用嵌入锗纳米晶体的绝热硅材料;水棒内壁由一种材料构成,只有一层。水棒外壁和水棒内壁围成了方环形水棒外管,水棒内壁围成了方形水棒内管。在超临界水冷堆水棒设计中,通过改进水棒的结构设计,采用热导率较小的水棒外壁材料和热导率较大的水棒内壁材料,从而使慢化剂轴向温升降低,慢化剂慢化效果增强,提高堆芯轴向功率分布的均匀性。该水棒具有结构简单,对原超临界水堆组件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可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820067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301144.1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反应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的换热器。超临界水在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内流动,构成一次侧循环,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为窄隙环管;冷流体水在冷流体水下降通道、下部腔室、冷流体水上升通道以及顶部腔室内流动,构成二次侧循环。在超临界水堆正常停堆或事故紧急停堆情况下,采用超临界窄缝自然循环换热器进行余热排出,不需要任何外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能动部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概率,提高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

    超导热管式核电热冷联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719385B

    公开(公告)日:2012-05-09

    申请号:CN200910242275.5

    申请日:2009-12-08

    Inventor: 周涛 陈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超导热管式核电热冷联产系统发明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领域。该系统的组成为:在安全壳后设置用于换热的超导介质热管,一回路冷却剂通过超导介质热管将热量传给二回路循环工质;二回路循环工质吸收热量后,有三条由阀门控制的可选择路径:二回路循环工质送入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用于冷用户制冷或被送入热用户采暖;流入空冷塔散热,然后返回超导介质热管;经由汽水分离器的分离,分离出的“汽”进入汽轮机,冷凝后用于冷用户制冷或者送入热用户采暖,分离出的“水”直接返回超导介质热管,完成循环。本发明通过超导介质热管、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综合特性来实现核电站余热的排出以及回收利用,具有高效换热、大规模节能和非能动安全的特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