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及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86271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057621.3

    申请日:2024-08-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及优化方法,根据电池包壳体参数建立N组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得到碳/玻纤维复合材料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碰撞时对应的碰撞力峰值、吸收能量、质量和被侵入量;其次构建四个代理模型,再次通过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耐撞性的多目标确定性优化模型,得到设计变量的确定性优化结果;如果确定性优化结果不满足预设可靠度,通过碳/玻纤维复合材料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耐撞性的可靠度优化模型得到设计变量的不确定性优化结果。本发明不仅充分发挥了不同材料本体的性能优势的同时取到了轻量化的效果,而且还兼顾了优化效率和全局最优性。

    一种融合在线辨识与自适应算法的电池SOC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7138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79072.9

    申请日:2024-1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融合在线辨识与自适应算法的电池SOC预测方法,涉及动力电池监控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动态工况下SOC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预测方法包括:获取锂电池充放电实验数据,建立双极化等效电路模型来模拟电池内部的强非线性行为,基于实验数据拟合OCV‑SOC曲线;利用基于网格搜索‑实时电压差改进的遗忘因子递归最小二乘法进行等效电路模型的在线参数辨识;在线参数辨识联合自适应拓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SOC预测;通过混合脉冲功率特性测试工况下验证提出的预测算法。本发明显著提高SOC预测的精确性与实时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种钛铝氧化物负载NiCo催化剂的制备及用于愈创木酚加氢脱氧制备环己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2570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310980718.0

    申请日:2023-0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钛铝氧化物负载NiCo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于木质素衍生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的研究方法。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通过凝胶‑溶胶法制备得到以γ‑Al2O3和TiO2两种复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利用浸渍法负载两种活性组分镍和钴于载体上,通过煅烧还原合成NiCo/γ‑Al2O3‑TiO2催化剂,然后将该催化剂用于愈创木酚加氢脱氧过程。本发明利用载体的酸性位点,并引入活性金属组分,可以实现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展现良好的加氢脱氧活性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实现了木质素衍生酚类化合物的加氢脱氧,因此,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制备流程简单、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性高等特点。木质素衍生酚类化合物是生物油的重要成分,通过催化加氢提质处理,有效地对生物油的组分提质升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及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8627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57621.3

    申请日:2024-08-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及优化方法,根据电池包壳体参数建立N组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得到碳/玻纤维复合材料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碰撞时对应的碰撞力峰值、吸收能量、质量和被侵入量;其次构建四个代理模型,再次通过碳/玻纤维复合材料的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耐撞性的多目标确定性优化模型,得到设计变量的确定性优化结果;如果确定性优化结果不满足预设可靠度,通过碳/玻纤维复合材料拉胀结构电池包壳体耐撞性的可靠度优化模型得到设计变量的不确定性优化结果。本发明不仅充分发挥了不同材料本体的性能优势的同时取到了轻量化的效果,而且还兼顾了优化效率和全局最优性。

    一种室内顶棚用滑动式灯体悬架

    公开(公告)号:CN211600450U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21504832.1

    申请日:2019-09-11

    Inventor: 张文豪 耿涛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顶棚用滑动式灯体悬架,包括吊柱,轴套和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柱底部段上对称支撑有四处L状顶杆,此四处L状顶杆的末端均转动安装有一处滚轮;所述灯体安装于支撑灯杆的外侧段上;所述轴套的末端通过弹簧顶推贯穿插设有一处顶插轴,通过四处倾斜顶块与四处L状顶杆的末端滚轮的顶转配合可使四处下垂状态的支撑灯杆转动复位于水平支撑姿态,此连动结构设计合理,省去手动依次复位操作的麻烦;在上推轴套时(不要碰到顶插轴)两处插挡杆可与吊柱底部锥段斜面顶滑配合将轴套和吊柱自动插接定位在一起,使用灵活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