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0194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80646.6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的超宽带单极子天线,包括第一介质板、第二介质板、第三介质板、第四介质板、金属反射板、辐射体、方形金属环、金属套筒、金属帽和同轴电缆;金属反射板印刷于第一介质板的下表面;所述辐射体印刷于第二介质板的一侧面;所述辐射体为阶梯型单极子;所述方形金属环印刷于第三介质板的一侧面;所述金属套筒印刷于第四介质板的外表面;所述第四介质板套在第二介质板和第三介质板的外部,使得金属套筒环绕于辐射体和方形金属环的四周。本发明的超宽带单极子天线具有简洁紧凑的结构,无需组成复杂的阵列或增加复杂的馈电网络,就能很好地实现全向覆盖,更有利于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的开展。
-
公开(公告)号:CN11989110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752381.9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强电磁脉冲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根据多个不同的高功率电磁环境下的目标线缆的应力参数变化,确定目标线缆在多种高功率电磁环境下的应力概率分布,从而确定目标线缆的应力保护阈值,并实时监测目标线缆的实时应力变化,并对比实时应力变化与所述应力保护阈值的大小,生成脉冲保护响应信号,当接收到脉冲保护响应信号时,则述目标线缆的耦合电压进行滤波,从而利用目标线缆在多种高功率电磁环境下的应力概率分布优化应力保护阈值,从而能够及时对HPEM进行防护响应,避免电力系统容易受到HPEM伤害,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8209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510138505.2
申请日:2025-02-08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线路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直流融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本装置通过在原有的交流融冰模块的交流母线利用隔离接地开关接入直流融冰模块,并通过对交流融冰模块和直流融冰模块的控制关系进行优化,通过控制模块对交流融冰模块和直流融冰模块协调控制,在保证控制可靠、有效的前提下,减少了控制层级设置,使控制链路简洁高效,降低控制时延,缩短系统故障时的保护动作时间,并可实现对两个融冰模块进行自由自动切换,提高了融冰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57979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63005.X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台高速摄影仪的动态放电通道三维自适应重构方法和相关装置,包括以放电间隙为中心,确定多台高速摄影仪的拍摄点;在各个拍摄点上,通过高速摄影仪拍摄长空气间隙放电动态图像;对每个拍摄点所拍摄的图像均进行处理,识别图像中的放电通道并构建放电通道在对应图像中的二维坐标序列;确定每个拍摄点在以放电间隙为中心的三维空间坐标系的三维坐标位置;对每条放电通道在不同拍摄点和不同时刻所拍摄的放电通道图像进行匹配,并构建不同时刻三维空间的放电通道;根据每条放电通道在不同时刻的三维空间的放电通道构建完整的动态三维放电通道。本发明通过利用多台高速摄影仪和放电通道的位置关系,能够实现高效且准确的三维重构。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80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83271.5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FID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系统、介质和产品,本发明包括采用初始射频识别传感器模型对射频识别传感器进行仿真,按照仿真结果对初始射频识别传感器模型的谐振频率范围和敏感材料的涂覆范围进行调整,生成目标射频识别传感器模型;按照目标射频识别传感器模型对应的材料参数制备目标射频识别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将多种敏感材料涂覆在多态耦合谐振器的支路上,制备成目标射频识别传感器。本发明通过目标射频识别传感器的多种敏感材料可同时测量多种环境参数,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解决了现有的RFID仅能单独感知某一物理参数或环境信息,导致无法同时对多种物理参数或环境信息进行感知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27580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21538.3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绝缘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评估方法;本申请提供的评估方法先根据界面极化时间、直流电导以及低频弥散进行拟合,得到界面极化活化能Ek、得到电导活化能Ea以及低频弥散活化能Epeak,然后根据界面极化活化能Ek、电导活化能Ea以及低频弥散活化能Epeak计算,得到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评估参数,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评估参数反映复合绝缘子中电荷分布发生变化、电荷载流子移动以及电荷自由跳跃引起的介电损耗,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评估参数越大,介电损耗越小,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越强,就越适合作为复合绝缘子应用到电气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复合绝缘子耐湿热性能评估方法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716111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1911106471.X
申请日:2019-11-13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01R31/12
Abstract: 一种基于向量法的超高压XLPE电缆绝缘在线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属于电缆在线监测技术领域;现有技术难以区分零序电流和电缆绝缘的泄露电流;本装置包括三相电源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各相XLPE电缆与各相负载的输入端连接,各相负载与地GND连接,在每相XLPE电缆的首端和末端均连接有对应的首端穿心差分式CT和末端穿心式CT;每相末端穿心式CT均通过一个电阻与FPGA连接,FPGA通过每相的电压控制电流源与每相的首端穿心差分式CT连接;每相首端穿心差分式CT与一个电阻连接,三相首端穿心差分式CT串联与FPGA连接,FPGA与计算机双向连接;实现三相泄露电流的测量;本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三相泄露电流与参考相泄露电流的向量关系,实现了XLPE电力电缆绝缘状态的准确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791135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58730.0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力系统故障检测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DSPN的GIS设备缺陷检测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其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缺陷图像,然后将待检测缺陷图像输入至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生成缺陷检测图像,再根据缺陷检测图像,确定缺陷检测结果信息。本申请能够充分利用特征图的潜在特征,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和通道权重,使感兴趣信息作用于大小不同的输出特征图上,有效提高网络对X‑DR图像全局信息的关注度,有效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有效针对GIS设备在X‑DR图像中成像模糊等特点,以及优化现有FPN对少语义信息的X射线图像特征提取不明显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54021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555856.0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18/214 , G01R19/00 , G01R31/12 , G06F18/21 , G06F18/15 , G06N20/10 , G06N3/006 , G06F30/27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海拔电极放电电压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涉及电极放电技术领域。通过获取高海拔真型电极的实际测量数据集,根据预设选取比例对实际测量数据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和数据划分,生成初始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初始训练集中的特征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构建目标训练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和蚁狮优化算法结合目标训练集进行模型构建,生成中间智能模型。采用测试集对中间智能模型进行测试,确定目标智能模型。将实际测量数据集输入目标智能模型进行放电电压计算,生成高海拔真型电极对应的放电电压预测数据。通过蚁狮优化智能算法和目标智能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结果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14735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13386.2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N5/00 , G01N23/2251 , G01N1/28 , G01N1/4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材料相容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氟己酮和电气设备材料相容性测试方法和装置,本申请提供的全氟己酮和电气设备材料相容性测试方法利用相容性反应前后电气设备材料的质量变化速率,判定全氟己酮和电气设备材料相容性,确定了何种电气设备材料适合采用全氟己酮进行灭火,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全氟己酮和电气设备材料相容性测试方法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