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相位编码的快速相位解包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74730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010013707.1

    申请日:2020-0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位编码的快速相位解包裹方法,由相移法基本原理、相位编码方法基本原理和相位解包裹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利用计算机生成两幅正弦条纹、两幅相位编码条纹图和一幅空白图;其次利用一张空白图生成额外的两幅正弦条纹图和两幅相位编码条纹图;然后利用四幅正弦条纹图求解出包裹相位,利用四幅相位编码条纹图求解出条纹级次,继而得到物体的绝对相位;最后利用相位‑高度转换公式得到物体真实的三维信息。本方法只需五幅图就能实现物体的三维重建,提高了测量速度,在快速测量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一种最优量化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46596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893734.2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最优量化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由相移法基本原理、相位编码方法基本原理和相位解包裹原理三大部分组成。步骤包括:首先利用计算机生成四幅正弦条纹图和四幅量化相位编码条纹图;其次通过特定的编码序列来调制量化编码相位,特定的编码序列可以有效提高解码的准确性;然后将特定的量化编码相位嵌入正弦条纹图中,再利用一个特定的虚拟平面求解出最终的条纹级次,继而得到物体的绝对相位;最后利用相位‑高度转换公式得到物体真实的三维信息。本方法可以产生较多的码字,有较强的鲁棒性,由于使用特定的虚拟平面连接分段条纹级次,无需投影额外条纹图,提高了测量速度,且对复杂物体的三维测量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一种基于相位编码的快速相位解包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7473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13707.1

    申请日:2020-0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位编码的快速相位解包裹方法,由相移法基本原理、相位编码方法基本原理和相位解包裹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利用计算机生成两幅正弦条纹、两幅相位编码条纹图和一幅空白图;其次利用一张空白图生成额外的两幅正弦条纹图和两幅相位编码条纹图;然后利用四幅正弦条纹图求解出包裹相位,利用四幅相位编码条纹图求解出条纹级次,继而得到物体的绝对相位;最后利用相位-高度转换公式得到物体真实的三维信息。本方法只需五幅图就能实现物体的三维重建,提高了测量速度,在快速测量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基于形态学操作的分段量化编码强度的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4929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167019.4

    申请日:2019-1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形态学操作的分段量化编码强度的三维测量方法,本发明的优点是:(1)与传统的正弦条纹加相位编码投影方法相比,传统的方法需要分别投影三帧正弦条纹(每帧相移120°)和三帧相位编码条纹(每帧相移120°),本发明的方法只需要投影三帧正弦条纹(每帧相移120°)和一帧强度编码光栅条纹,极大地提高了三维测量速度;(2)本方法通过特定的编码序列来调制量化编码强度;(3)本发明的方法将调制后的量化编码强度嵌入到1幅正弦条纹中,并使用连续的3位码字确定当前周期条纹级次,极大地提高了条纹级次的准确性和三维测量精度;(4)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动态测试,在实时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等相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种双步相移法结合相位编码的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7694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032926.4

    申请日:2020-0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步相移法结合相位编码的三维测量方法,由双步相移原理、相位融合方法、相位编码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与传统的相移算法相比,双步相移算法能够更大地减少测量误差,且能较好用于实际测量;直接融合两幅包裹相位图的相位信息,只需对一幅包裹相位图进行相位展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错率;与基于强度编码的方法相比,相位编码的方法对表面对比度、环境光和相机噪声不敏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基于双频相位编码的光学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80589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0061061.9

    申请日:2021-0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频相位编码的光学三维测量方法,由改进的2+1相移法,改进的相位编码原理和双频相移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1)与传统的相位编码算法相比,双频相位编码算法能够更大地减少跳变误差,且能较好用于实际测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码字,提高测量的精度;(2)采用改进的2+1相移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影的图数,从而提高测量速度,另一方面拟合系数K的引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amma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与传统双频相移方法相比,双频相位编码的方法的低频条纹周期不再是1,能够有效地降低误差放大比值r=fh/fl,提升双频条纹的抗噪能力,而且双频相位编码法对表面对比度、环境光和相机噪声不敏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一种改进的分段阶梯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7692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010021610.5

    申请日:2020-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分段阶梯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由间断阶梯相位编码原理、分段相位编码原理、互补型条纹级次校正原理以及三维测量原理四大关键部分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使用相位而不是强度编码的方式,对被测物体表面的对比度、环境光、相机噪声等因素不敏感,鲁棒性好,因此,该方法能够测量表面明暗程度不同的物体;通过分段的思想来增加了码字的数量,并且通过设计间断的阶梯相位来增加相邻的阶梯高度,能提高测量精度;经过两次左右相移后的条纹级次用来互补原始条纹级次的跳变,大大提高了解码的准确度,在测量复杂的工业产品三维形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基于双频相位编码的光学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8058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61061.9

    申请日:2021-0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频相位编码的光学三维测量方法,由改进的2+1相移法,改进的相位编码原理和双频相移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1)与传统的相位编码算法相比,双频相位编码算法能够更大地减少跳变误差,且能较好用于实际测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码字,提高测量的精度;(2)采用改进的2+1相移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影的图数,从而提高测量速度,另一方面拟合系数K的引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amma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与传统双频相移方法相比,双频相位编码的方法的低频条纹周期不再是1,能够有效地降低误差放大比值r=fh/fl,提升双频条纹的抗噪能力,而且双频相位编码法对表面对比度、环境光和相机噪声不敏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一种基于多频和二进制条纹的相位解包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40714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910836246.5

    申请日:2019-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频和二进制条纹的相位解包裹方法,由相移法基本原理、多频法原理和相位解包裹原理三大关键部分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1)提出一种新的相位解包裹方法,对复杂表面物体的测量效果较好。(2)利用二进制编解码算法计算条纹级次,使得条纹级次的判定不易出错。(3)使用高频条纹,测量精度较高。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计算简单,控制灵活,操作简便,对复杂物体和孤立物体的测量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在精密测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一种最优量化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46596B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010893734.2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最优量化相位编码三维测量方法,由相移法基本原理、相位编码方法基本原理和相位解包裹原理三大部分组成。步骤包括:首先利用计算机生成四幅正弦条纹图和四幅量化相位编码条纹图;其次通过特定的编码序列来调制量化编码相位,特定的编码序列可以有效提高解码的准确性;然后将特定的量化编码相位嵌入正弦条纹图中,再利用一个特定的虚拟平面求解出最终的条纹级次,继而得到物体的绝对相位;最后利用相位‑高度转换公式得到物体真实的三维信息。本方法可以产生较多的码字,有较强的鲁棒性,由于使用特定的虚拟平面连接分段条纹级次,无需投影额外条纹图,提高了测量速度,且对复杂物体的三维测量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