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41708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0971734.9
申请日:2022-08-12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公开了零共模电流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升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其输入电容Cpv的正极与升压电感Lin的一端连接;升压电感Lin的另一端与防反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防反二极管D的阴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母线电容Cdc的正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输出滤波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母线电容Cdc的负极、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连接;输入电容Cpv的负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其实现了输入输出共地,消除了共模电流,且功率器件少,升压能力强太阳能电池,成本较低,安全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7813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91204.9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南通大学
IPC: G05B19/418 ,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50/04 , G06F17/18 , G06F111/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调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Petri网和改进NSGA‑II的柔性制造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通过可视化柔性制造系统内部工件的加工工序以及各工件之间的机器占用情况,建立Petri网模型,确定NSGA‑II算法参数、编码和解码、生成初始化种群、染色体检测和修复、计算完工时间、总能耗和机器利用率并进行归一化、快速非支配排序、拥挤度排序,遗传操作和输出Pareto最优解。通过染色体死锁检测与修复方法,将所有染色体调整为控制可行染色体,并将其解码为调度序列。本发明保证柔性制造系统在无死锁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调度,能够较快地寻找出满足优化目标要求的调度序列,提升调度速度,增加机器的利用率,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生产数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00743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55986.2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南通大学
IPC: G08G1/01 , G08G1/096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信号交叉口考虑车辆多种行驶方向的死锁避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无信号交叉口中划分路权点,建立Petri网模型;S2、将待进入交叉口的车辆进行编码并随机生成一条调度编码序列,将这条调度编码序列解码成调度变迁序列;S3、通过调度编码序列判断是否满足同车道车辆先后顺序,通过调度变迁序列判断不同车道之间的车辆是否产生死锁,如果不满足同车道车辆先后顺序或者不同车道之间的车辆会产生死锁,将当前位置之后满足条件的编码和变迁与当前位置的进行更换。针对无信号交叉口车辆通行问题对车辆进行编码解码并进行修复,使得调度序列满足每条车道上车辆通行顺序不变和避免不同车道之间的车辆形成死锁。
-
公开(公告)号:CN11558014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95720.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双向直流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双向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为低压侧的正极性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源极、第一开关管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漏极与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开关管漏极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高压侧的正极性端;第一开关管源极为低压侧的负极性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为高压侧的负极性端,第一开关管源极与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与传统Buck/Boost双向直流变换器相比,该变换器具有更小的滤波器体积、更高的变换效率和更高的可靠性;且采用所提控制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566899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24962.9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直流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直流变换器、锂电池化成系统及控制方法。该双向直流变换器包括两个开关管,两个电感和两个电容。其可以实现双向升降压变换,允许蓄电池电压宽范围变化;功率器件少,成本低;输入输出同极性且共地,电磁干扰小,采样电路结构简单;可在全工作范围内实现两个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具有较小的开关损耗和较高的变换效率;可以实现锂电池储能的高效回收和再次利用,降低电池化成中的能量损失和生产成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