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22436B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610995475.8
申请日:2016-11-11
IPC: F23R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再生冷却的微型燃烧室,通过设置燃烧腔体及依次层叠设置在燃烧腔体上下两侧的中间垫板、微通道板和顶盖板,使燃烧腔体与中间垫板和微通道板形成密闭的燃烧腔。燃油流经微通道板后再经燃油雾化喷嘴喷入燃烧腔体内,而后与通过进气口射入的空气掺混后点火燃烧,将燃油同时用做冷却剂,利用微通道吸收燃烧室释放的热量,在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实现燃烧室壁面的冷却降温,从而实现再生冷却。本发明利用微通道表面积大、微尺度效应强化换热的优点,降低燃烧室壁面温度及温度梯度,进而解决热应力过大问题,实现了燃烧室的有效热防护;同时预热后的燃料发生裂解,不仅改善了点火性能,而且提高了熄火极限和燃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05713B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11129677.0
申请日:2016-1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流路互联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该基体沿冷却液流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布、阵列分布的开口圆环结构,其包括外部沿圆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四段第一弧形翅片和内部对称布置的两段第二弧形翅片,从而形成了嵌套设置的大开口圆环和小开口圆环。大开口圆环在沿平行、垂直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分别形成前后、上下各两个狭缝,小开口圆环在沿平行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形成前后两个狭缝,上述狭缝形成多流路互联通道。制造时,采用激光铣削技术来加工出该多流路互联微通道结构,将上盖板采用耐热玻璃封装,获得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通过破坏边界层强化微通道换热。
-
公开(公告)号:CN106705713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129677.0
申请日:2016-1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流路互联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该基体沿冷却液流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布、阵列分布的开口圆环结构,其包括外部沿圆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四段第一弧形翅片和内部对称布置的两段第二弧形翅片,从而形成了嵌套设置的大开口圆环和小开口圆环。大开口圆环在沿平行、垂直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分别形成前后、上下各两个狭缝,小开口圆环在沿平行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形成前后两个狭缝,上述狭缝形成多流路互联通道。制造时,采用激光铣削技术来加工出该多流路互联微通道结构,将上盖板采用耐热玻璃封装,获得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通过破坏边界层强化微通道换热。
-
公开(公告)号:CN10632243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995475.8
申请日:2016-11-11
IPC: F23R3/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R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再生冷却的微型燃烧室,通过设置燃烧腔体及依次层叠设置在燃烧腔体上下两侧的中间垫板、微通道板和顶盖板,使燃烧腔体与中间垫板和微通道板形成密闭的燃烧腔。燃油流经微通道板后再经燃油雾化喷嘴喷入燃烧腔体内,而后与通过进气口射入的空气掺混后点火燃烧,将燃油同时用做冷却剂,利用微通道吸收燃烧室释放的热量,在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实现燃烧室壁面的冷却降温,从而实现再生冷却。本发明利用微通道表面积大、微尺度效应强化换热的优点,降低燃烧室壁面温度及温度梯度,进而解决热应力过大问题,实现了燃烧室的有效热防护;同时预热后的燃料发生裂解,不仅改善了点火性能,而且提高了熄火极限和燃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880956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610429493.X
申请日:2016-06-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微孔隙结构多孔底面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下贴合在一起的上顶板和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条平行间隔排布的微通道,所述微通道的水力直径为100~1000μm,所述微通道底面为具有大量微孔隙结构的多孔表面,所述微孔隙结构的孔径为1~200μm、深度为1~200μm,能够显著增大换热面积、增加汽化核心,从而显著增强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制备时,先通过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出平行微通道,再利用低功率脉冲激光器在微通道底面激光加工形成具有大量微孔隙结构的多孔表面。本发明制造方法能够实现大面积扫描加工,生产效率高,热影响区小,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无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4534906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510018051.1
申请日:2015-01-1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28D1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33 , F28D15/0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嵌套式多孔吸液芯的平板热管及其制造方法,该平板热管包括上、下两块金属盖板,上、下金属盖板之间通过焊接密封形成密闭的腔体,在腔体内部填充有液体工质;所述腔体的内表面分为蒸发面和冷凝面;所述冷凝面和蒸发面均铺设有金属粉末颗粒烧结形成的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且在蒸发面加工出阵列排布的带有内凹槽的烧结多孔柱,冷凝面加工出与该内凹槽相配合的多孔凸起;两者通过紧密配合形成嵌套多孔结构柱,所述嵌套多孔结构柱内形成工质回流通道。该平板热管提高了毛细压力,显著加快了工质回流速度,实现了汽-液两相的分离,大大提高传热性能;同时该嵌套式吸液芯起到支撑柱作用,有效避免了平板热管内陷或裂缝变形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698563B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610216858.0
申请日:2016-04-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分流‑汇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所述基体上成形有多个翅片单元,其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镜像对称排列成第一、第二翅片单元对;位于上游的第二翅片单元对的后端嵌入位于其下游的第一翅片单元对的前端并形成汇流通道;位于下游的第二翅片单元对的前端嵌入位于其上游的第一单元翅片对的后端并形成分流通道;经过阵列后形成微通道结构。制造时,采用微细电火花加工出该分流‑汇流微通道结构,再与上盖板钎焊封装,获得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使得冷却液在微通道中始终处于热发展段,形成旁流并造成紊流,并抑制沸腾不稳定性,从而显著强化微通道换热。
-
公开(公告)号:CN104075603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320295.0
申请日:2014-07-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复合吸液芯及其制备方法,其为管状结构,包括一金属外套管和金属多孔流道,金属多孔流道的外壁与金属外套管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由粒径40~180μm的金属粉末颗粒经固相烧结而成,其表面和内部均具有平均孔径为10-100μm的多孔孔隙结构,其内壁面沿其周向均匀分布有20~60个长度与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的轴向长度相同的吸液凹槽;所述吸液凹槽包括一内嵌槽体和一狭缝,内嵌槽体通过狭缝与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的腔体相连通。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有效弥补了单一沟槽或烧结吸液芯的缺点,提高了毛细压力,降低了液体回流阻力、提高了渗透率,同时吸液凹槽有效削弱了蒸汽流动对液体流动的逆向剪切,从而大幅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973045B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610326825.1
申请日:2016-05-17
Applicant: 广东省惠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 厦门大学
IPC: F28D1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槽道烧结支撑结构的平板热管及其制造方法,其包括上、下两块金属盖板,上、下金属盖板之间通过焊接密封形成密闭的腔体,在腔体内部填充有液体工质;所述腔体的内表面分为蒸发面和冷凝面,分别均铺设有金属粉末颗粒烧结形成的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且在蒸发面上烧结形成阵列排布的支撑柱,冷凝面则加工出与该支撑柱顶端圆柱凸台相配合的圆柱孔,两者相嵌配合后形成工质回流通道。该平板热管提高了毛细压力,烧结支撑柱上形成的轴向槽道提供了良好的工质回流通道,减少了液体回流阻力,显著加快了工质回流速度,实现了汽‑液两相的分离,提高了传热性能;同时,该支撑柱能有效防止平板热管塌陷变形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973045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326825.1
申请日:2016-05-17
Applicant: 广东省惠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 厦门大学
IPC: F28D1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槽道烧结支撑结构的平板热管及其制造方法,其包括上、下两块金属盖板,上、下金属盖板之间通过焊接密封形成密闭的腔体,在腔体内部填充有液体工质;所述腔体的内表面分为蒸发面和冷凝面,分别均铺设有金属粉末颗粒烧结形成的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且在蒸发面上烧结形成阵列排布的支撑柱,冷凝面则加工出与该支撑柱顶端圆柱凸台相配合的圆柱孔,两者相嵌配合后形成工质回流通道。该平板热管提高了毛细压力,烧结支撑柱上形成的轴向槽道提供了良好的工质回流通道,减少了液体回流阻力,显著加快了工质回流速度,实现了汽‑液两相的分离,提高了传热性能;同时,该支撑柱能有效防止平板热管塌陷变形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