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32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60193.7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径向分区式组合燃烧室,属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燃烧和气动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气液双燃料燃烧室采用周向间隔分区燃烧存在的涡轮局部进气、涡轮进气不均匀、涡轮效率低的问题。盖板组件与燃料管定位器之间沿燃烧室径向方向由外到内依次分隔设置有气体燃料分配腔及第二空气分配腔,火焰筒内部隔设有第一燃气分隔板,若干涡轮一级静叶之间沿其周向隔设有第二燃气分隔板,且第一燃气分隔板与第二燃气分隔板固接,通过将气体燃料分配腔及第二空气分配腔沿燃烧室径向方向由外到内依次分隔设置,同时设置第一燃气分隔板及第二燃气分隔板,实现径向分区,进而在一个燃烧室结构中可实现气液双燃料组合燃烧和分区燃烧。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278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118520.6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氢氧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冷热电联供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基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存在的碳排放及氮氧化物排放的问题。液氢罐、液氢汽化换热器的吸热侧、氢气增压机、氢气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氢气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液氧罐、液氧汽化换热器的吸热侧、氧气增压机、氧气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氧气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水箱、水泵、水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水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水蒸气涡轮、氧气增压机、氢气增压机及发电机依次通过转轴固定连接。相比于传统天然气燃气轮机,氢氧燃烧无碳产生且不存在氮氧化物,确保了零碳零氮氧化物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27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18520.6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氢氧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冷热电联供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基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存在的碳排放及氮氧化物排放的问题。液氢罐、液氢汽化换热器的吸热侧、氢气增压机、氢气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氢气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液氧罐、液氧汽化换热器的吸热侧、氧气增压机、氧气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氧气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水箱、水泵、水换热器的吸热侧及氢‑氧‑水燃烧室的水入口依次通过管路连通,水蒸气涡轮、氧气增压机、氢气增压机及发电机依次通过转轴固定连接。相比于传统天然气燃气轮机,氢氧燃烧无碳产生且不存在氮氧化物,确保了零碳零氮氧化物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60662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189112.5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02C6/00 , F02C6/14 , F02C6/18 , H01M8/04014
Abstract: 双模态多工质联合循环系统及双模态多工质联合循环方法,属于氢能利用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压气机、透平、燃烧室、蓄电池、发电机、水泵、水泵电机、燃料电池、氢气储罐、氧气储罐及回热器,发电机与透平之间、透平与压气机之间以及水泵电机与水泵之间分别通过转动轴传递动力,透平的燃气出口与回热器的热端入口连通,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气管路,燃料电池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气管路,利用燃气轮机子系统的余热对燃料加热,再将高温燃料送入高温燃料电池,改善了高温燃料电池内的反应条件,提高了高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本发明的双模态多工质联合循环系统集成化高、系统启动迅速、可在不同工质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运行操作灵活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66248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83590.4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紧凑式燃烧室,属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燃烧和气动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燃烧室和涡轮轴向尺寸大、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以及NOx排放量高的问题。进气通道与空气分配腔连通设置,盖板组件与燃料管底座之间沿燃烧室径向依次分隔设置有主燃料分配外腔、值班燃料分配腔及主燃料分配内腔,若干微混喷嘴的前部均插装在燃料管底座上,若干微混喷嘴的后部对应插设在若干空气分配孔中。燃料与氧化剂在微小尺度条件下内交叉射流预混,可提高燃料与氧化剂预混程度,提高燃烧室出口平均温度和温比,进而实现NOx排放量的降低。通过控制不同分区内燃料流量实现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随着透平叶片热应力分布需求和工况变化而可控可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219472201U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20361686.1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02C6/00 , F02C6/14 , F02C6/18 , H01M8/04014
Abstract: 一种双模态多工质联合循环系统,属于氢能利用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压气机、透平、燃烧室、蓄电池、发电机、水泵、水泵电机、燃料电池、氢气储罐、氧气储罐及回热器,其中发电机与透平之间、透平与压气机之间以及水泵电机与水泵之间分别通过转动轴传递动力,透平的燃气出口与回热器的热端入口连通,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气管路,燃料电池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气管路,利用燃气轮机子系统的余热对燃料加热,再将高温燃料送入高温燃料电池,改善了高温燃料电池内的反应条件,提高了高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双模态多工质联合循环系统集成化高、系统启动迅速、可在不同工质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运行操作灵活简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