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质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实验装置与定量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542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79278.5

    申请日:2022-11-0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质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实验装置与定量计算方法,包括反应釜、溶液箱、储气罐、气水分离器,溶液箱通过注入泵连接反应釜,储气罐、气水分离器分别连接反应釜,溶液箱与注入泵之间设置第一截止阀,注入泵与反应釜之间设置第一流量计、第二截止阀、第一单向阀,储气罐与反应釜之间设置第三截止阀、气动调节阀、第二流量计、第四截止阀、第二单向阀,反应釜通过第五截止阀连接真空泵,气水分离器与反应釜之间设置背压阀,气水分离器的上端连接回收气囊,气水分离器的下端连接第六截止阀。本发明可以预测危险工况的分解情况,保证实验安全;能够有效规划实验方案,大量减少不必要的实验次数,提高实验研究效率。

    一种蒸干后偏离热力平衡程度及蒸汽过热温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78621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108877.4

    申请日:2020-1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干后偏离热力平衡程度及蒸汽过热温度的计算方法,根据换热设备的结构尺寸、流量、进出口温度和运行压力建立设备的热质平衡计算模型,根据经典蒸干质量含汽率计算关联式计算蒸干传热恶化现象发生时的质量含汽率;根据换热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确定其实际质量含汽率分布规律;解析偏离热力平衡传热机理,定义衡量蒸干后偏离热力平衡程度的量化指标‑偏离度,并提出偏离度与缺液区蒸汽过热温度的计算方法;根据换热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得到蒸干传热恶化现象发生后的偏离热力平衡程度与蒸汽过热温度。本发明为缺液区蒸汽过热温度的预测以及涉及蒸干传热恶化现象的汽液两相换热设备热力计算合理分区提供指导。

    管内流动沸腾蒸干及蒸干后热工水力特性的实验装置及蒸干判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14860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257707.4

    申请日:2017-04-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管内流动沸腾蒸干及蒸干后热工水力特性的实验装置及蒸干判别方法。包括竖直管实验段、电加热器及其控制系统、加热电极、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竖直管实验段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电极,电极与电加热器相连接,竖直管实验段外壁安装有热电阻,竖直管实验段内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和光纤探针,竖直管实验段间隔上开有测孔、相邻测孔之间安装有差压变送器,热电阻、压力传感器、光纤探针、差压变送器连接数据采集系统。本发明通过预判蒸干位置,进而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实现管内流动沸腾过程中蒸干及蒸干后热工水力特性实验研究。

    甩负荷扰动下管束间两相流不稳定性与交变热应力研究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71810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310421288.5

    申请日:2013-09-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甩负荷扰动下管束间两相流不稳定性与交变热应力研究试验装置,预热器和汽水分离器分别安装在实验段的两端,储水箱通过管路分别与冷凝器和预热器相连,预热器通过高压泵与实验段相连,实验段出口安装自力式压力流量组合阀。实验段上安装有双头电导探针、压力传感器、孔板流量计、应力应变片以及铠装热电偶。本发明采用一次侧高温、高压流体加热二次侧流体的方法,实验段U型管束采用正方形布置,能更好的反映实际蒸汽发生器汽液两相流的特点,通过对同一位置温度和应力的测量,研究传热管在外力、温度共同作用下,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揭示甩负荷引起的特定扰动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损机制。

    船用二冲程低速柴油机扫排气量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84552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668567.6

    申请日:2014-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二冲程低速柴油机扫排气量计算方法,本发明通过应用数学模型实时计算柴油机的扫气流量、排烟流量和换气过程不同阶段排出到排烟集箱中的气体量;通过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结合配气相位计算出单循环中自由排气排出的废气量、扫气过程的进排气量和后排气过程的排气量;根据船用二冲程低速柴油机的气缸数和转速进而得出扫气流量和排烟流量。本发明可快速、准确的预测扫气流量和排气流量,通用性强,为分析柴油机工作状态、提高柴油机性能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船舶主机系统能耗分布稳态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84501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668620.2

    申请日:2014-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主机系统能耗分布稳态模拟方法,本发明方法不依赖主机系统中各设备进出口工质热力性能参数,即无需采集大量数据,仅根据主机系统各工作过程特点,通过引入配气相位,并基于各设备工作原理及结构参数计算主机系统能耗分布,即整个主机系统中各个设备热损失和系统能耗分布情况。本发明简单方便,精确度高,可准确计算各设备进出口工质热力学性能参数,从而获得主机系统的能耗分布。根据本发明计算结果可获得主机系统中用能薄弱环节,从而可为主机系统的节能改进指明方向。

    松弛配合扭带球突管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4165534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421612.8

    申请日:2014-08-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松弛配合扭带球突管式换热器,外壳的两端内壁上各安装有一个管板,外壳的一端顶部设置有热介质进口管,外壳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热介质出口管,内设置有水平隔板,一端顶部设置有冷介质进口管,底部设置有冷介质出口管,外壳的内部沿管径方向设置有多个折流板,折流板上下交错安装在外壳内壁上,使外壳内部形成从一端至另一端上下交错的气流通道,外壳内沿轴向设置多个管束,管束的两端均固定在管板的管板孔内,管束穿过折流板并被折流板所支撑,管束为松弛配合扭带球突管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合了粗糙表面强化和采用远壁面扰流元件两种强化换热方式,强化换热效应。

    一种管束间高温高压汽液两相流型实验装置及流型判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98102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310689886.0

    申请日:2013-12-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束间高温高压汽液两相流型实验装置及流型判别方法,实验装置压力容器前后两侧对称开有上、下2个可视化视窗;与可视化视窗对应设有激光发生器、高速摄像机;压力容器内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上设有热电偶传感器,压力容器上装有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双头电导探针,压力容器进口管和出口管处设有流量计和铠装热电偶;电加热控制系统导线穿过压力容器外壳与电加热管连接,数据采集系统导线与测量传感器及高速摄像机连接。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拍摄的图像及传感器信号;对拍摄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汽液两相流型图谱;建立流体参数与汽液两相流型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种小型增压锅炉燃烧器

    公开(公告)号:CN103672887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690088.X

    申请日:2013-12-1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增压锅炉燃烧器,包括油路、喷枪、点火系统,油路包括储油箱、油泵、第一-第三管路,储油箱和油泵之间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连通形成循环油路,第一管路为出油方向,第二管路为回油方向,第二管路连通管第三管路,所述的喷枪包括第一喷枪,第三管路连通第一喷枪,第一喷枪安装有点火系统,点火系统包括点火控制开关和第一点火电极,第一点火电极安装在第一喷枪的喷口处。本发明可满足小型增压锅炉炉膛体积小、燃烧室狭长、容积热负荷高的要求,并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油量变化,适应多种工况要求。采用压力雾化,雾化后液雾具有狭长的特点,且在保证进口压力的条件下,雾化粒径也较小。

    锅炉旁通补燃复合回热涡轮增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183003A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1110063448.4

    申请日:2011-03-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锅炉旁通补燃复合回热涡轮增压系统,包括锅炉、压气机、涡轮机、阀、旁通管、补燃室、储气罐、回热器和掺混管,压气机的进口安装掺混管,压气机的出口通过回热管连接锅炉,掺混管和回热器之间安装第一调节阀,涡轮机出口的第一个分支接入大气,涡轮机的第二个分支通过第二调节阀接到回热器,压气机和涡轮机之间安装旁通管、旁通阀、补燃室和逆止阀,储气罐通过放气阀与补燃室相连。本发明使增压机组的运行摆脱了锅炉烟风系统和蒸汽系统的限制,改善了增压锅炉瞬态响应特性,提高了增压锅炉低工况性能和启动性能,使船舶动力装置的热平衡和蒸汽平衡更稳定,提高了船舶的生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