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4692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313258.0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油管道的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输油管道内介质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训练得到用于预测上游站的介质的出站温度的温度预测模型;根据输油管道的当前运行数据和下游站的介质的预设进站温度,并利用温度预测模型,预测得到上游站的介质的目标出站温度;对输油管道的加热炉进行控制,以使上游站的介质的当前出站温度调整至目标出站温度的预设偏差内。本发明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输油管道全线节能降耗,通过对加热炉的自动控制方法,控制合理的上游站的介质的目标出站温度能较好地实现节能增效,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降低人工调节的工作量,而且还能保证加热炉的安全、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7007246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881108.5
申请日:2023-07-18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组分可燃气体泄漏模拟掺混装置及探测器测试系统,该掺混装置包括掺混池、供气管路、排气管路和多个标准气瓶,多个标准气瓶的顶部分别通过支管路与供气管路连通,多个支管路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气体阀门;掺混池通过分管路与供气管路连通,其顶部与排气管路的一端连通,排气管路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并连通有泄气接头;排气管路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排气阀门和排气流量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用于模拟输油气站场不同组分、浓度、泄漏速率及环境影响因素,从工业应用的角度验证新型可燃气体探测器产品的检验测试能力及环境适用性,确保新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在现场应用能够实现安全、可靠及精准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677926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568533.9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管道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油气管道的模拟测试系统、方法、介质及设备。上位机和用于模拟油气管道的模拟装置,所述模拟装置包括:与油气管道关联的多个实体部件;通过所述模拟装置,对所述模拟装置中的目标实体部件进行测试,生成测试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显示所述测试结果。可用于模拟输油气站场工控运行环境,从工业应用的角度验证测试回路中的任何装置如新型压力传感器、逻辑控制器及执行器的产品性能及功能,确保为新型设备工业应用够提供有效的测试验证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10365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209595.7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管道弯管防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应加热弯管热塑性预浸带热缠绕装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弯管热塑性预浸带热缠绕装置包括基座盘、旋转驱动机构、加热组件和热塑性预浸带缠绕组件,所述基座盘中部设有供弯管穿过的通孔,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基座盘连接,用于驱使所述基座盘围绕所述通孔的中心旋转,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盘的一侧,用于加热穿过所述通孔一侧的弯管,所述热塑性预浸带缠绕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盘的一侧,用于在所述弯管表面缠绕热塑性预浸带。优点: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加热便捷、缠绕效率高、使用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406632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111473227.4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10/10 ,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输油气管道无人站运行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根据数据采集装置对输油气管道进行数据采集,获得第一采集数据信息;构建多维评估模型;将第一采集数据信息输入多维评估模型中进行多维评估,获得第一输出信息;生成第一多维指标评分;通过对第一多维指标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二多维指标评分;根据第一评分指令从等级计算模块中调用预设等级计算公式对第二多维指标评分进行等级计算,获得多维评分等级;根据多维评分等级,生成第一评分等级;获得第一评估报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对输油气管道行业施行无人站管理的条件进行智能化评估,同时存在无法有效识别无人站管理风险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658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554738.3
申请日:2022-12-06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10 , G06Q10/0639 , G06F16/2457 , G06F16/2458 , G06F16/25 , G06F40/30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学术期刊稿件的智能约稿方法及系统,涉及期刊采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基于作者用户画像管理模块和作者发表文章数据信息,构建作者用画像信息;基于约稿关键词和作者用画像信息进行条件匹配,确定约稿作者名单信息;基于作者用画像信息向约稿作者名单信息中的作者进行约稿通知;当获取作者约稿稿件时,基于约稿稿件质量评估模块获得稿件质量评估信息,当约稿状态为反馈全部约稿稿件时,进行约稿闭环管理并触发约稿报告管理模块;约稿报告管理模块基于所述稿件质量评估信息和约稿节点反馈信息,生成约稿报告。达到更加科学高效、目标明确地进行约稿,有效提升约稿效率、成功率及约稿管理水平的提升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345414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615438.5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油气管道工控网络信息安全性评价方法及系统,涉及油气管道领域,通过基于信息安全管理的全流程进行多维度要素提取,确定分析要素信息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获得各评价指标关联度;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基于各评价指标关联度、评价指标权重值综合评价,获得工控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结果。解决油气管道工控网络缺乏有效的安全评估手段,存在不能及时掌握油气管道工控网络安全水平从而无法保证网络安全,具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达到有效识别输油气管道工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流程中的各要素存在的不足,提高输油气管道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862267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615454.4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油气管道报警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系统,涉及长输油气管道行业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构建报警管理评价指标,得到评价数据集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参数,建立结构分析模型,判断各个报警管理评价指标的总排序权重,设定报警管理综合评价集,通过重要程度参数和总排序权重得到隶属度关系,确定报警管理体系的评价等级。解决了油气管道报警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及管理问题无法客观排查,使得难以科学有效的评估油气管道的报警管理体系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客观分析排查油气管道报警管理系统使用信息与管理问题,充分使用报警管理信息参与报警管理体系的评价,科学有效评估油气管道的报警管理体系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066322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473227.4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输油气管道无人站运行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根据数据采集装置对输油气管道进行数据采集,获得第一采集数据信息;构建多维评估模型;将第一采集数据信息输入多维评估模型中进行多维评估,获得第一输出信息;生成第一多维指标评分;通过对第一多维指标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二多维指标评分;根据第一评分指令从等级计算模块中调用预设等级计算公式对第二多维指标评分进行等级计算,获得多维评分等级;根据多维评分等级,生成第一评分等级;获得第一评估报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对输油气管道行业施行无人站管理的条件进行智能化评估,同时存在无法有效识别无人站管理风险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496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554739.8
申请日:2022-12-06
Applicant: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学术期刊稿件的智能送审方法及系统,涉及学术期刊采编技术领域,对待审稿件进行信息提取获得基础信息提取结果,构建审稿专家用户画像,构建审稿专家匹配约束数据,以此进行审稿专家匹配,生成多层级审稿专家匹配结果,设定送审间隔节点并以此向审稿专家送审,实时接收送审反馈信息,当满足预定约束阈值时将待审稿件发送至响应审稿专家,变更待审稿件状态为已派审并结束送审任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送审方式稿件送审不科学、不均衡、送审稿件逾期未能反馈审稿结果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供一种科学合理、均衡高效、响应迅速的智能化稿件送审系统,用以提高对审稿专家的利用水平,提升稿件送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