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65520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951029.3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再和热再协同供汽系统及方法,供汽系统设置在火力发电机组中,其中,高压缸的一段抽汽、二段抽汽分别经管路接至高加1和高加2的汽侧入口;再热系统中,再热蒸汽管道热段连接在锅炉再热器出口与汽轮机中压缸进汽口之间,再热蒸汽管道冷段连接在高压缸排汽口与锅炉再热器进口之间;再热蒸汽管道冷段抽汽经冷段抽汽管路连接供汽联箱的冷段蒸汽入口,再热系统中,再热蒸汽管道热段抽汽经热段抽汽管路连接蒸冷器汽侧入口,并且将蒸冷器汽侧出口分为两个支路,第一支路连接供汽联箱的热段蒸汽入口,第二支路连接高压缸的二段抽汽管路;所述蒸冷器的水侧两端分别连接高加1的水侧入口和高加2的水侧出口。
-
公开(公告)号:CN111908547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914564.1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IPC: C02F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癸酸投入容器中加热至设定温度,该设定温度为31.5-95℃;2)向加热的癸酸加入预处理的脱硫废水,充分搅拌混合,继续加热并维持在设定温度1-5min,使癸酸溶液中溶解吸收的水达到饱和形成混合乳液;在混合乳液中,脱硫废水预处理水因水溶解吸收进入癸酸中而被浓缩;3)对混合乳液进行分离,分离出癸酸乳液与脱硫废水浓缩液;将分离的脱硫废水浓缩液进行末端固化处理;4)将分离出的癸酸乳液先降温至32-40℃,使部分水自癸酸乳液中析出,形成癸酸溶液和水;癸酸溶液返回步骤1)循环使用。本发明无需对脱硫废水进行软化,可降低设备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11908536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925896.X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硫废水浓缩液脉动喷雾干燥方法及干燥装置,该方法通过热风使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固化,包括:1)将脱硫废水浓缩液加压至2-7MPa;将热风增压至10-30KPa,然后调制成60Hz-120Hz的脉动热风气流;2)将加压的脱硫废水浓缩液和增压脉动的热风气流,按(1-2):1的液气质量比混合后,通过喷雾装置进行雾化,雾化后通过气流调制装置调制成涡旋式流体,进入干燥室中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室排出的气固混合物送到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本发明通过脉动的热风混合脱硫废水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处理,使雾化器不易堵塞、减少磨损,降低设备的维护使用成本,可以降低能耗,并可降低干燥设备体积和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2065520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51029.3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再和热再协同供汽系统及方法,供汽系统设置在火力发电机组中,其中,高压缸的一段抽汽、二段抽汽分别经管路接至高加1和高加2的汽侧入口;再热系统中,再热蒸汽管道热段连接在锅炉再热器出口与汽轮机中压缸进汽口之间,再热蒸汽管道冷段连接在高压缸排汽口与锅炉再热器进口之间;再热蒸汽管道冷段抽汽经冷段抽汽管路连接供汽联箱的冷段蒸汽入口,再热系统中,再热蒸汽管道热段抽汽经热段抽汽管路连接蒸冷器汽侧入口,并且将蒸冷器汽侧出口分为两个支路,第一支路连接供汽联箱的热段蒸汽入口,第二支路连接高压缸的二段抽汽管路;所述蒸冷器的水侧两端分别连接高加1的水侧入口和高加2的水侧出口。
-
公开(公告)号:CN11190867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914563.7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脱硫废水浓缩系统结垢的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预处理的脱硫废水注入混合器,同时向混合器中投加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四钠,将脱硫废水和螯合剂充分混合均匀;投加乙二胺四乙酸四钠与脱硫废水中致垢离子的摩尔比为1:1;2)混合物注入浓缩系统,经浓缩处理;3)制得的浓缩液注入冷却器,冷却至常温,并在冷却器中投加酸液调节pH;使浓缩液中的络合物释放全部致垢离子;同时螯合剂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结晶颗粒乙二胺四乙酸析出;4)浓缩液注入分离器中,分离出乙二胺四乙酸和致垢离子液;乙二胺四乙酸晶体送至混合器回用。还涉及一种防脱硫废水浓缩系统结垢的装置。本发明可以防浓缩系统结垢。
-
公开(公告)号:CN213253898U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21923009.7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IPC: B01F7/00 , C02F1/52 , C02F1/66 , C02F103/18
Abstract: 一种脱硫废水化学沉淀反应穿流型搅拌器,包括转轴和桨叶,桨叶设有穿流孔,穿流孔设置在桨叶的远轴端;桨叶长度为L,桨叶宽度为B;穿流孔设置在桨叶总长度的L/3‑L/2区域内;穿流孔直径为0.1B‑0.25B。搅拌器通过在搅拌器桨叶适当位置开孔,并控制开孔率和孔径,达到降低搅拌器桨叶在搅拌旋转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减少搅拌器搅拌功率50%左右,相应降低功耗50%左右。同时,在混合反应过程中,拌器桨叶正面形成超压,拌器桨叶背面形成负压,造成压差,产生射流效应,强化湍流和涡流扩散,提高中和/沉淀/絮凝反应器混合反应效果,混合反应时间缩短为15‑30min。
-
公开(公告)号:CN212292894U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21897849.0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IPC: C02F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包括加热器、混合器、输送泵、第一分离器、癸酸溶液箱、产水箱、第二分离器和第一冷却器;加热器和输送泵出口分别连接混合器的入口,混合器出口连接第一分离器入口;第一分离器依次连接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分离器;第二分离器其中一出口连接癸酸溶液箱,经癸酸溶液箱连接至加热器入口,另一出口连接产水箱;癸酸与脱硫废水在混合器混合形成的混合乳液,经第一分离器分离出含水的癸酸乳液与脱硫废水浓缩液;含水的癸酸乳液经第一冷却器后,进入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癸酸溶液和水;癸酸溶液送入癸酸溶液箱,再输送至加热器循环使用;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的水排入产水箱。本实用新型可降低设备投资。(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269725U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21897884.2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脱硫废水浓缩系统结垢的装置,包括混合器、浓缩系统、产水箱、冷却器、分离器、螯合剂回用箱和浓缩液箱;混合器出口连接浓缩系统入口,浓缩系统分别连接产水箱和冷却器入口,冷却器出口连接分离器入口,分离器出口分别连接螯合剂回用箱和浓缩液箱;所述混合器内设有浊度仪、pH计和电导仪;所述混合器设有入口用于输入脱硫废水、螯合剂和碱液,所述冷却器设有入口用于输入酸液。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浓缩系统结垢。(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269514U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21923010.X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废水浓缩液脉动喷雾干燥装置,包括鼓风机、增压装置、喷雾装置、气流调制装置、来料泵、干燥室、旋风分离器、引风机和脉动装置;脉动装置、喷雾装置和气流调制装置设置在干燥室内顶部;鼓风机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增压装置和脉动装置;来料泵通过管道连接至干燥室内脉动装置出口处;热风和脱硫废水浓缩液在脉动装置出口处混合,然后依次经喷雾装置和气流调制装置喷入干燥室中;干燥室出口依次连接旋风分离器和引风机。本实用新型通过脉动的热风混合脱硫废水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处理,使雾化器不易堵塞、减少磨损,降低设备的维护使用成本,可以降低能耗,并可降低干燥设备体积和造价。(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309367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370943.3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国能(泉州)热电有限公司 ,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厂DCS系统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主站与从站建立加密通讯连接;B、从站向主站发送采集数据;C、主站对收到的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和存储;D、主站向从站发送控制信息。本发明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DCS系统的兼容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