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肿瘤实时响应方面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732348A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710258134.7

    申请日:2017-04-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OMCN的高效灵敏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特异性结合恶性肿瘤表面高度表达的MUC1,可实现体内外的肿瘤多重诊断及治疗,本发明的基于OMCN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检测限低,可应用于MUC1分子、肿瘤细胞和活体肿瘤组织不同水平上的检测和治疗,确保诊断真实可靠,治疗靶向高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简单的基于OMCN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制备技术,可实现体内外的肿瘤多重诊断及治疗。

    一种荧光介孔硅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33630B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510493455.6

    申请日:2015-08-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黄容琴 王义

    Abstract: 本发明属材料化学领域,涉及一种荧光介孔硅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使用原位模板转化策略,将介孔硅球合成过程中的有毒模板剂转化成具有荧光性质的碳量子点,均匀嵌入介孔硅骨架中,形成具有荧光性的介孔硅球。该方法既有效去除有毒模板剂,又赋予介孔硅球荧光学性质,简单省时易行,可推广应用到其他介孔类材料。本发明制得的荧光介孔硅球可用于制备生物成像制剂或药物递释载体。

    Y/MCM-48复合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86311B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0710170800.8

    申请日:2007-11-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以混合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制备同时含有微孔Y沸石相和介孔MCM-48相的复合分子筛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附晶生长的方法,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的混合水溶液为模板,在碱性水热条件下合成出具有微孔和双模介孔的Y/MCM-48复合分子筛。该复合分子筛的微孔相Y沸石的骨架Si/Al比高于常规Y沸石,并且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可以实现微孔相的骨架Si/Al比及含量的可调。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为开发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新型催化剂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材料,其合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一种荧光碳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药物增敏剂中的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1332206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010595729.3

    申请日:2020-06-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医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安全的抗肿瘤药物增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糖为原料、以油为反应溶剂通过类似于传统烹饪的加热搅拌制备荧光碳量子点。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较传统碳量子点制备方法简单、省时、易行,制备条件要求简单,成本低,可大规模制备。制得的该荧光碳量子点尺寸均一、荧光发射稳定且可调、水分散性高、安全性高且生物相容性好。同时,该碳量子点的化学结构特征与葡萄糖相似,可竞争性抑制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提高肿瘤细胞对各种抗肿瘤剂的敏感性,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是一种广泛增强肿瘤治疗效果的增敏剂,可推广应用于各类肿瘤的联合治疗。

    一种小分子化合物掺杂型可降解介孔硅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07766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271467.0

    申请日:2022-10-1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黄容琴 王义 钱敏

    Abstract: 本发明属材料化学和药物制剂领域,涉及一种小分子化合物掺杂型可降解介孔硅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表面活性剂辅助的小分子化合物共组装策略制备介孔硅纳米球,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且具有普适性。相较于传统的介孔硅纳米球,该硅球因小分子化合物掺杂造成的介孔骨架疏松,可在体内逐步溶蚀降解,降低了介孔硅纳米球在体内的长期蓄积毒性;还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的有序掺杂改变了介孔硅表面性质并调控其载/释药行为,减少小分子化合物非可控释放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毒副作用。可与不同的药用辅料结合,实现多种非静脉注射途径给药。负载药物后作为肿瘤切除术中用药时,可增强抑制术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并降低毒副作用。

    一种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07147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710543200.5

    申请日:2017-07-0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王义 黄容琴 钱敏

    Abstract: 本发明属材料化学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的合成方法。本发明使用FDA批准的安全性辅料F-127,通过简单方便的固相合成反应、去除反应残留杂质并干燥后获得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本发明提供了制备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的新方法,制得的纳米点尺寸均一、荧光发射稳定且可调、光声-光热效应良好、水分散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可制成制剂广泛应用于肿瘤精准双模式成像指导下的光热治疗或联合治疗。

    一种基因-光热联合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7096040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610096255.1

    申请日:2016-02-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黄容琴 王义 孟颖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8/0041 A61K9/5146 A61K31/7088 A61K4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热‑基因联合治疗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OMCN和PEI的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用于基因和光热联合治疗乳腺癌,与单一治疗相比,具有更优疗效。本发明所制备的PEI嫁接OMCN的载体,与单纯OMCN相比,表面修饰PEI后808nm的吸收增加,产热能力提高,与单纯PEI相比,通过OMCN做支撑,细胞毒性降低,基因转染能力增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光热‑基因联合治疗纳米粒的制备技术,充分发挥热疗和光热治疗的优势,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一种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肿瘤实时响应方面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732348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1710258134.7

    申请日:2017-04-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OMCN的高效灵敏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特异性结合恶性肿瘤表面高度表达的MUC1,可实现体内外的肿瘤多重诊断及治疗,本发明的基于OMCN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检测限低,可应用于MUC1分子、肿瘤细胞和活体肿瘤组织不同水平上的检测和治疗,确保诊断真实可靠,治疗靶向高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简单的基于OMCN的配体门控诊疗体系的制备技术,可实现体内外的肿瘤多重诊断及治疗。

    一种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0714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710543200.5

    申请日:2017-07-0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王义 黄容琴 钱敏

    Abstract: 本发明属材料化学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的合成方法。本发明使用FDA批准的安全性辅料F‑127,通过简单方便的固相合成反应、去除反应残留杂质并干燥后获得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本发明提供了制备具有荧光、光声、光热效应的碳纳米点的新方法,制得的纳米点尺寸均一、荧光发射稳定且可调、光声‑光热效应良好、水分散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可制成制剂广泛应用于肿瘤精准双模式成像指导下的光热治疗或联合治疗。

    一种基因-光热联合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7096040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610096255.1

    申请日:2016-02-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黄容琴 王义 孟颖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热‑基因联合治疗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OMCN和PEI的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用于基因和光热联合治疗乳腺癌,与单一治疗相比,具有更优疗效。本发明所制备的PEI嫁接OMCN的载体,与单纯OMCN相比,表面修饰PEI后808nm的吸收增加,产热能力提高,与单纯PEI相比,通过OMCN做支撑,细胞毒性降低,基因转染能力增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光热‑基因联合治疗纳米粒的制备技术,充分发挥热疗和光热治疗的优势,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