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86587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996557.9
申请日:2024-07-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深层气地热强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及方法,属于多气源共生储层开采领域。该装置包括自动控制反馈系统、产气监测系统、温度监测系统、压力监测系统和饱和度监测系统;通过温度、压力、饱和度、产气监测系统与自动控制反馈系统的一体化运用,实现了开采方案随深层气注入能量有效利用率和深层气的上涌速率变化的及时调整,有效利用深层气上涌强化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的快速产出,解决了多气合采过程中因缺乏开采调控依据导致上涌的深层气无法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气的问题,同时防止因深层气不受控地上涌而对地层稳定性造成的威胁。本发明有效促进海洋环境中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深层气多气源共生储层的安全高效开采。
-
公开(公告)号:CN118228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26196.7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22 , G06F17/11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领域,提出一种含裂隙咸水层CO2封存地层变形监控位置的选取方法,包括构建热‑流‑力多场耦合模型;基于构建二氧化碳封存目标区域的初始储层模型,并设置初始储层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过随机裂隙生成函数构建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设置裂隙属性,将裂隙属性添加到初始储层模型中,并对添加裂隙属性后的初始储层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裂隙储层模型;将裂隙储层模型输入到热‑流‑力多场耦合模型中,得到裂隙储层模型中不同网格区域内随时间变化的地层变形结果,选取地表变形最大的网格区域作为监控位置。本发明不需要实地实时探测,即可以选取最佳监控位置,更便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安全问题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194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26058.9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1N15/00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封存中固体颗粒脱落程度及运移过程的表征方法,包括基于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地层固体骨架中固体颗粒的脱落和已脱落的固体颗粒的运移行为构建脱落‑运移模型;基于二氧化碳封存区域地质工况与现场工况构建二氧化碳封存目标区域的初始储层模型,设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并进行网格划分,得到初始储层网格模型;将初始储层网格模型输入脱落‑运移模型中,得到地层固体骨架中固体颗粒的脱落量和脱落速率,通过脱落量和脱落速率表征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地层固体骨架中固体颗粒的脱落程度和已脱落的固体颗粒的运移过程。本发明能够实现注入过程中地层骨架颗粒脱落和运移过程的有效分析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772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16870.9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2F11/14 , C02F11/1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合物法污泥调理及深度脱水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污泥调理系统,污泥脱水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该方法利用气体水合剂结合污泥内水分生成水合物,水合物晶体生长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及细菌细胞,使污泥内部结合水转变为自由水,调理后的污泥结合真空泵抽取水分,实现污泥深度脱水。本发明特点在于工艺简单、低能耗、高效率,克服化学处理法的投加量大、增容比大、二次污染以及传统冻融调理能耗高、耗时长的问题;污泥内部生长的晶体生长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结合机械方法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实现污泥深度脱水;同时,污泥调理结束后,水合物分解释放的气体水合剂可以回收再利用,提高经济和环保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800699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0186302.2
申请日:2021-02-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F16L55/24 , G06F119/14 , G06F113/14
Abstract: 一种用于模拟水合物堵塞的海底输气管道运输的预警方法,属于管道流动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模拟海底输送管道流动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揭示海底管道内水合物的生成、输运、沉积对管道流动安全的影响,将水合物考虑到管道流动安全中,以期为海底管道堵塞判定提供参考,更好地为海域输气管道运输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现实和科学意义。本发明对海底管路水合物生成进行初步的预测,并对海底油气输运的流动安全问题提供数据和评价,实现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提高了海底天然气运输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97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68424.8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陈聪 , 宋永臣 , 赵佳飞 , 杨明军 , 崔莹莹 , 刘卫国 , 张毅 , 刘瑜 , 蒋兰兰 , 赵越超 , 凌铮 , 李洋辉 , 孙翔 , 王大勇 , 李羽白 , 杨磊 , 张伦祥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油气运输管道中固体物防控的低能耗动态热管理系统,属于油气运输管道流动流体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包括管道数据监测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陆地控制台、电热端、接线法兰、油气运输管道、阀门结构。该系统通过管道数据监测端对管内状态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给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根据管内状态向电热端产生不同的热响应,通过产生持续电流提高管内温度,通过产生大功率电脉冲对管道进行解堵,实现对油气管道的实时监测与局部温度动态控制。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长期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同时避免或大幅减少水合物抑制剂、蜡沉积防聚剂等的使用量,降低油气运输管道安全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解堵效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0069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186302.2
申请日:2021-02-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F16L55/24 , G06F119/14 , G06F113/14
Abstract: 一种用于模拟水合物堵塞的海底输气管道运输的预警方法,属于管道流动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模拟海底输送管道流动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揭示海底管道内水合物的生成、输运、沉积对管道流动安全的影响,将水合物考虑到管道流动安全中,以期为海底管道堵塞判定提供参考,更好地为海域输气管道运输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现实和科学意义。本发明对海底管路水合物生成进行初步的预测,并对海底油气输运的流动安全问题提供数据和评价,实现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提高了海底天然气运输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0069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186301.8
申请日:2021-02-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F16L55/24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水合物膜随流体物性脱落的海底输气管道的流动安全预警方法,属于管道流动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模拟实际输送管道流动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揭示在不同浓度的抑制剂影响下海底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沉降、脱落以及流动堵塞情况,同时将水合物沉积结构的脱落考虑到管道流动安全中,使得预警系统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且能更加精确预测管路堵塞时间及地点。以期为海底管道安全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为海域水合物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现实和科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668916B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811509193.8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23/0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合物沉积物CT三轴试验装置,属岩土工程基础物性测量技术领域。该装置针对发明“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可视化试验装置”的不足,对水合物沉积物CT三轴试验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在能够获得水合物储层静力、动力学特性、蠕变特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三轴仪装置扫描旋转过程稳定性、水合物样品控温精度以及三轴仪压力室的X射线穿透性能,得到了最佳的CT成像效果,为探明水合物分解过程储层变形机理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2345417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144121.5
申请日:2020-10-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宋永臣 , 匡洋民 , 冯宇 , 杨磊 , 赵佳飞 , 刘延振 , 孙明瑞 , 国宪伟 , 张伦祥 , 刘卫国 , 杨明军 , 王大勇 , 刘瑜 , 张毅 , 凌铮 , 蒋兰兰 , 李洋辉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纳粒径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气泡粒径分布计算方法。该方法用于测量含纳米气泡水中的纳米气泡平均粒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其应用NTA捕捉的气泡的布朗运动与扩散系数关系初步获得含所有颗粒粒径的数据源,再对准确的数据进行筛选,结合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准确的粒径分布规律。该方法更新了颗粒粒径数据处理方法,避免了粒径测量过程中因光源信号值差异过小问题所带来的误差,弥补了单独依靠NTA捕捉布朗运动与扩散系数关系计算粒径大小的准确性的不足,提供了新的准确的粒径测量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