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460848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80025255.6

    申请日:2015-06-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8/356 F04C29/00 F04C29/04 F04C29/06

    Abstract: 消音空间内的制冷剂的热被传递至缸体的吸入孔内的制冷剂,压缩机的压缩效率显著降低。本发明的压缩机(1)具备:后缸体(14),其形成有压缩室(31);后盖(15),其配置于后缸体之间形成第二消音空间(19)。后缸体(14)具有用于向压缩室(31)提供制冷剂的吸入孔(32)。在第二消音空间(19)设置有隔热空间(53),该隔热空间被肋(51、52)隔开,并且制冷剂不容易进入该隔热空间,平面观察时,隔热空间(53)与吸入孔(32)重合。(14)的端面;和消音部件(18),在其与后盖(15)

    压缩机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99079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180062792.X

    申请日:2011-12-19

    Abstract: 抑制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并防止形成于活塞的端面等的树脂层剥离。压缩机具备:气缸,其具有压缩室和与压缩室连通的叶片收纳部;前盖和后盖,它们配置在气缸的两端;以及活塞,其配置在压缩室和叶片收纳部的内侧。活塞具有:环状的辊,其配置在压缩室;以及叶片,其从辊的外周面延伸并且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叶片收纳部进退。在活塞的轴向端面形成有四层层叠而成的树脂层(44a、44b)。在树脂层(44a、44b)中,最远离基材(43)的第四层的硬度小于最靠近基材(43)的第一层的硬度,并且相邻的两个层的硬度之差(L1-L2、L2-L3、L3-L4)小于最远离基材(43)的第四层与最靠近基材的第一层的硬度之差(L1-L4)。

    压缩机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60848B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580025255.6

    申请日:2015-06-11

    Abstract: 消音空间内的制冷剂的热被传递至缸体的吸入孔内的制冷剂,压缩机的压缩效率显著降低。本发明的压缩机(1)具备:后缸体(14),其形成有压缩室(31);后盖(15),其配置于后缸体(14)的端面;和消音部件(18),在其与后盖(15)之间形成第二消音空间(19)。后缸体(14)具有用于向压缩室(31)提供制冷剂的吸入孔(32)。在第二消音空间(19)设置有隔热空间(53),该隔热空间被肋(51、52)隔开,并且制冷剂不容易进入该隔热空间,平面观察时,隔热空间(53)与吸入孔(32)重合。

    压缩机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9079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180062792.X

    申请日:2011-12-19

    Abstract: 抑制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并防止形成于活塞的端面等的树脂层剥离。压缩机具备:气缸,其具有压缩室和与压缩室连通的叶片收纳部;前盖和后盖,它们配置在气缸的两端;以及活塞,其配置在压缩室和叶片收纳部的内侧。活塞具有:环状的辊,其配置在压缩室;以及叶片,其从辊的外周面延伸并且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叶片收纳部进退。在活塞的轴向端面形成有四层层叠而成的树脂层(44a、44b)。在树脂层(44a、44b)中,最远离基材(43)的第四层的硬度小于最靠近基材(43)的第一层的硬度,并且相邻的两个层的硬度之差(L1-L2、L2-L3、L3-L4)小于最远离基材(43)的第四层与最靠近基材的第一层的硬度之差(L1-L4)。

    旋转式压缩机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539495U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720098085.0

    申请日:2017-01-25

    Inventor: 山本雄一

    Abstract: 旋转式压缩机。在装配作业中,抑制缸体变形的不良影响。旋转式压缩机(100)具备缸体(10)、圆筒部件(21)、平板部件(22)和上侧盖部件(50)。在缸体形成有圆筒空间、槽部、吸入路和螺纹孔。由第一线段(B)和第二线段(T)规定出第一区域(F)和第二区域(G)。第一线段是使槽中心线向与吸入路相反侧旋转60°而形成的线段。槽中心线从圆筒空间的中心轴线延伸并通过槽部的中心。第二线段从中心轴线延伸并与槽部的处于吸入路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切点相切。第一区域以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成的锐角为中心角。第二区域以从整周中除去锐角后剩下的角度为中心角。螺纹孔的中心均形成于第二区域。螺纹孔的中心与槽部相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