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utoCAD的竖向视距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98032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040186.7

    申请日:2017-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11/203

    Abstract: 一种基于AutoCAD的竖向视距分析方法:初始化CAD软件的绘图环境;在交互界面输入:正向检验/逆向检验、眼高、物高、行车视距、视距拟合精度和视线生成间距;交互式选取需要检验的竖曲线;得到竖曲线的起点和竖曲线总长度;计算循环次数T,并循环相应内容T次,得到眼高点、物高点、行车视线交点,并将所述的眼高点、物高点、行车视线交点存入眼高点列表、物高点列表和行车视线交点点列表中;采用CAD软件中的Pline命令分别读取眼高点列表t、物高点列表和行车视线交点列表中的各点数据,得到竖曲线的眼高线、物高线和视距包络线。本发明适用于基于CAD模式下开发的所有路线设计软件,不仅直观并且计算精度高。实现了指定控制参数后自动完成视距包络图的绘制。

    一种绘制凹形竖曲线竖向视距包络线的几何作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50701B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510260036.8

    申请日:2015-05-20

    Abstract: 一种绘制凹形竖曲线竖向视距包络线的几何作图方法:整理设计完成的纵断面成果;得到眼高线和物高线;选取起点桩号;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从第一交点按设定的视距长度偏移起始桩号的垂线,与物高线相交,得到第二交点;直线段连接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所述直线段即为起点桩号的行车视距线;按精度要求依次求得每组桩号对应的视距线;绘制视距包络线;按设计桩号插入对应比例的控制物直观的反映出控制物是否遮挡行车视距线。本发明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对不同交通组织方式下,每个位置进行精确的纵断面控制,使工程设计更具灵活性、便利性和经济性,利于将绘制视距包络图作为工程设计方法的推广运用。

    一种绘制凹形竖曲线竖向视距包络线的几何作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50701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60036.8

    申请日:2015-05-20

    Abstract: 一种绘制凹形竖曲线竖向视距包络线的几何作图方法:整理设计完成的纵断面成果;得到眼高线和物高线;选取起点桩号;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从第一交点按设定的视距长度偏移起始桩号的垂线,与物高线相交,得到第二交点;直线段连接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所述直线段即为起点桩号的行车视距线;按精度要求依次求得每组桩号对应的视距线;绘制视距包络线;按设计桩号插入对应比例的控制物直观的反映出控制物是否遮挡行车视距线。本发明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对不同交通组织方式下,每个位置进行精确的纵断面控制,使工程设计更具灵活性、便利性和经济性,利于将绘制视距包络图作为工程设计方法的推广运用。

    一种基于AutoCAD的平面交叉口视距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19737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710037902.6

    申请日:2017-01-19

    Abstract: 一种基于AutoCAD的平面交叉口视距分析方法:初始化CAD软件的绘图环境;交互得到第一条行车轨迹线和第二条行车轨迹线;判断两条行车轨迹线是否相交,并得到相交点;根据第一条行车轨迹线、第一条行车轨迹线与第二条行车轨迹线上的交点及进口道行车视距得到第一点;根据第二条行车轨迹线、第二条行车轨迹线上的交点及出口道行车视距j得到第二点;在图形中绘出起点第一点终点为第二点的直线,则第一条行车轨迹线、第二条行车轨迹线和直线构成的图形即为视距三角形;修剪第一条行车轨迹线和第二条行车轨迹线在视距三角形以外的线段,并将第一条行车轨迹线、第二条行车轨迹线和直线的图层设置图层名称为:视距三角形。本发明执行速度快,灵活性强,适合于工程设计。

    行人引导标志设置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93283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1294.3

    申请日:2013-0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标志、标识技术领域。对行人引导标志位置设置优化方法进行研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行人引导标志设置优化方法,分为初始化、模型选择、仿真及评价三个部分;在初始化阶段,将行人属性、枢纽环境和引导标志位置转化为数值模型进行仿真条件的初始化,在模型选择即行人流的动态特征描述中,通过判断满足行人自组织特征模型的条件采用对应的行人流仿真模型,并采用元胞自动机加以实现,最后通过对仿真结果的行人流冲突判断和拥堵进行评价,对引导标志位置进行优化。本发明主要应用于道路交通标志、标识技术领域的设计。

    一种基于AutoCAD的平面视距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75456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40317.1

    申请日:2017-01-19

    Abstract: 一种基于AutoCAD的平面视距分析方法:初始化CAD软件的绘图环境;生成视点轨迹曲线,所述曲线线型实体为多段线;得到视点轨迹曲线的起点、终点和视点轨迹曲线总长度参数;在交互界面输入参数:视距包络线拟合精度、行车视距和视线生成间距;得到第一组直线的起点和第一组直线的终点;设定循环次数并进行相应循环T次,依次得到所有的行车视线交点,并将行车视线交点依次存入列表中;将CAD软件中的绘图图层设置为视距曲线,采用CAD软件中的Pline命令恢复列表中的各点,即得到视距包络线。本发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绘图功能,提高设计质量,确保道路运营安全,方法易学易用,执行速度快,灵活性强,适合于工程设计。

    面向大型车辆安全性的地下道路分合流区交通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7728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310011293.9

    申请日:2013-0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设计技术领域。为提出面向大型车辆安全性的地下道路分合流区进行交通仿真及优化设计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面向大型车辆安全性的地下道路分合流区交通设计方法:包含场景输入模块、感知模块、换道规则生成和选择模块、行为及动作产生模块以及交通评价模块5个部分;其中场景输入模块包含可变场景和静态场景;动作产生模块是驾驶行为的直接输出;仿真评价模块是在对一定分合流区设计方案前提下,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仿真结果进行评价模块,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分合流区通行能力、交通冲突和平均车速,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制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