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62216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180091513.6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端盖、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壳体包括与第一方向垂直且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以及与第二方向垂直且连接两个侧壁的底壁,且壳体具有在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开口和第二侧开口以及与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开口,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电极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且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伸出的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端盖与壳体连接以覆盖第一侧开口和第二侧开口以及顶开口以使壳体封闭。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设置在端盖上,且第一极柱与第一极耳电连接,第二极柱与第二极耳电连接。本申请的电池单体的装配难度低。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670892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180080125.8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装置,其中,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壳体内,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第二主体部设置于壳体内,第二主体部包括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并与壳体的第一内表面接触,第一负极片与壳体的第一内表面之间绝缘;和/或,第二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并与壳体的第二内表面接触,第二负极片与壳体的第二内表面之间绝缘,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内表面相对设置。

    一种电芯卷绕工艺、电芯卷绕装置、电芯、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84216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111335028.7

    申请日:2021-11-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芯卷绕工艺、电芯卷绕装置、电芯、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其中,电芯卷绕工艺包括步骤:起卷,将隔膜层、阴极极片以及阳极极片的起始端固定于用于电芯卷绕的卷绕装置上,且隔膜层置于阴极极片及阳极极片之间;加热,卷绕装置上设置加热部,加热部对隔膜层的加热区域进行加热;卷绕,卷绕装置上设置卷针,将加热后的隔膜层与阴极极片以及阳极极片通过卷针进行卷绕。本发明对隔膜层加热,使其上的PCS聚合物熔化,使得阴极极片与阳极极片紧密粘接固定与隔膜层上,防止卷绕结束后极片由于应力释放出现回缩而产生间隙的情况。由此,可防止充放电时锂离子传输路径过长导致阳极表面析锂的问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54860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110748345.5

    申请日:2021-06-3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端子,电极端子包括: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熔断部,用于使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通过熔断部电连接;导电部,用于使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通过导电部电连接;其中,熔断部的熔点小于导电部的熔点,当通过电极端子的电流超过阈值时,熔断部熔断,导电部保持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的电连接;熔断部熔断后通过电极端子的电流小于阈值。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能够在电池单体所在电路的电流增大时,及时调整电池单体的电阻,以减小该电流,减小电池和用电设备发生过流损坏的概率,并使电池单体为用电设备提供一定的动力以进行故障后的处置动作,进一步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一种电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200109A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811368698.7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括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其中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两层正极活性材料层,与正极集流体接触的下层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第一正极活性材料、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一导电材料,基于下层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第一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A%,第一高分子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B%,第一导电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与下层正极活性材料层接触而远离正极集流体的上层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第二高分子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基于上层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A′%,第二高分子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B′%,第二导电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其中A% B′%,C%≥C′%,且第一高分子材料包含聚偏氟烯烃和/或聚偏氯烯烃高分子材料。所述电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改善的电性能。

    一种电池模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25434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0555552.8

    申请日:2016-07-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的电池组、设置在电池组外的模组框架、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隔热垫,相邻两个单体电池与隔热垫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复合散热层;复合散热层包括与单体电池接触的导热片、设置于导热片的吸热层、以及设置于吸热层的保护层。当电池模组内部发生过热等极端情况时,一方面,电池堆叠面的热量通过导热片转移至侧板面进行散热;另一方面,设置在导热片上的吸热层还可以吸收和带走大部分热量。因此,本发明通过导热片的热转移和保护层的热吸收的双重作用,有效解决了电池模组由于热量累积而引发的热失控问题。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198989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810039471.1

    申请日:2018-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连接构件(35),所述连接构件(35)包括导引板(353)、第一连接板(351A、351B)和第二连接板(352)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351A、351B)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相对于所述导引板(353)可弯折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352)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高度方向Z的上端,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351A、351B)的顶端起始高度不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于提高连接构件的过流能力和充电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以及安全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