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03072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010673461.0
申请日:2020-07-14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H01R13/60 , H01R13/629 , B60L53/31 , B60L5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导引运输车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和充电桩给电组件,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安装在自动导引运输车的顶部,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储能装置连接,充电桩给电组件安装在充电桩上,且与充电桩,在默认状态,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处于收缩状态,当自动导引运输车导航至充电区域充电处时,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伸长与充电桩给电组件建立连接,充电桩对自动导引运输车的储能装置进行充电,当充电完成后,自动伸缩式受电组件收缩与充电桩给电组件断开连接,完成充电;优点是在充电时不需人工手动操作将自动导引运输车的储能装置与充电桩进行连接,提高自动导引运输车充电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969086B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710186570.8
申请日:2017-03-27
Applicant: 宁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磁流变扭振减振器,包括磁流变扭振减振器主体结构和包括自适应调压模块,自适应调压模块包括第一环形壳体、控制变压器、电压比较器、第一集电环、第二集电环、AC‑DC转换器和自适应电刷组件,电压比较器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和输出端,第一集电环和第二集电环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壳体的外侧壁上,第一环形壳体上设置有左端开口的第一环形凹腔,第一环形凹腔的开口处设置有将其开口盖住的第一盖板;优点是可自适应调节阻尼力、相对成本较低、不会对惯性圆环产生频繁的大负荷刚性冲击,供电稳定,且能量损耗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08617566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271272.3
申请日:2018-03-29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01K61/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软饲料的自动投饵机,包括机架、投饵装置、用于调整投饵装置投饵角度的摇头装置、下料装置、控制装置、加水装置和搅拌装置,投饵装置包括直线电机、抛投软管、渐缩硬管及切割组件,加水装置包括储水箱、出水管路、用于控制出水管路通断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控制出水管路出水量的流量计,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缸、搅拌头、用于驱动搅拌头旋转的搅拌电机、送料螺杆及模头;优点是可以现场制作软饲料来实现软饲料的投喂,投喂效率高,投喂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926805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335507.2
申请日:2017-12-13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01K61/8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K61/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水线式公寓化养殖投饵系统,包括控制器、定位装置、行走装置、投饵机和配送机构,配送机构包括底板、盖板、气泵和分气阀,行走装置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行走装置包括传送机构和载料机构,传送机构的传送轨迹沿传送轨道,载料机构包括间隔设置在传送机构上的n个载料组件,载料组件包括载料座和封盖,载料座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封盖设置在载料座的底部将通孔的下端封闭,封盖上端受力时能垂下,此时通孔的下端被打开,传送机构用于驱动n个载料组件的载料座在传送轨道内移动;优点是维修过程简单便捷,不会对正常喂料时间造成影响,且不存在喂料时间差,保证所有水产品的喂料时间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813973B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510182389.0
申请日:2015-04-17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01K61/8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量下料装置及使用该定量下料装置的投饵机,该定量下料装置包括第一料筒、第二料筒、第一控制门和第二控制门;第一料筒和第二料筒同轴设置,第一控制门用于将第一料筒的上开口封闭和打开,第二控制门用于将第二料筒的下开口封闭和打开,第一料筒和第二料筒在轴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根据不同饵料的比重,进而来确定下料的体积,通过改变第一料筒和第二料筒在轴向的位置来调整其内可容纳饵料的体积使其与下料的质量相匹配;优点是饵料投放量可调节的范围较大,操作简单,且每次下料的质量可以精确到克,提高了渔业设施的自动化水平和下料精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329925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846596.6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H02M3/1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158 , H02M2001/0038 , H02M2001/0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直流功率变换器,包括PWM调制电路、驱动电路、功率开关电路和反馈放大电路,功率开关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和电源,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一对互补的驱动信号通过功率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输入功率开关电路中,驱动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互补导通,此时第二电感作为消峰电感能够抵消第一NMOS管导通和闭合瞬间的浪涌电流作用,第三电感作为消峰电感能够抵消第二NMOS管导通和闭合瞬间的浪涌电流作用;优点是成本较低,有效抑制功率开关器件导通和关断瞬间所产生的浪涌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04595410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510010079.0
申请日:2015-01-09
Applicant: 宁波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9/368 , F16F9/535 , F16F2222/06 , F16F2224/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磁流变减振器密封性的方法,通过在活塞杆的外侧先后设置第一级密封装置、第二级密封装置和第三级密封装置,使工作腔中的磁流变液的回流压力逐级降低,经过第一级密封装置的降压作用,工作腔中的磁流变液的回流压力下降40-65%,经过第一级密封装置和第二级密封装置的降压作用,工作腔中的磁流变液的回流压力下降55-75%,经过第一级密封装置、第二级密封装置和第三级密封装置的共同降压作用,工作腔中的磁流变液的回流压力下降为零,本发明方法通过第一级密封装置、第二级密封装置和第三级密封装置的三级层层降压来形成密封,提高磁流变减振器的密封性,获得了较好的密封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006909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14291.4
申请日:2014-05-20
Applicant: 宁波大学 , 宁波杉工结构监测与控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L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索力检测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索力传感器,通过确定索力传感器中磁电传感单元随磁场变化而产生的诱导电压与钢缆索索力之间的线性关系式,然后采用具有磁致伸缩性能的磁电传感单元来代替磁通量传感器的检测线圈作为检测单元检测钢缆索轴向变形时索力传感器的诱导电压;优点是可以减少检测单元的漏磁以及检测单元与激励线圈之间的漏磁,从而使得传感器测量精度得到提高,另外具有磁致伸缩性能的磁电传感单元可以直接通过线圈骨架内部磁场的变化响应出诱导电压,不需要经过磁通量的变化感应出诱导电压后再通过检测单元的传输得到响应电压,响应时间较短,测试速度快;且索力传感器的制作工艺简单化,提高了传感器的信噪比。
-
公开(公告)号:CN102278409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110131422.9
申请日:2011-05-20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F16F9/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线圈活塞式磁流变阻尼器,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同轴套设在活塞杆上,活塞包括第一端部活塞体、第二端部活塞体和中间活塞体,第一端部活塞体与中间活塞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励磁线圈和第一永磁铁,第二端部活塞体与中间活塞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励磁线圈和第二永磁铁,第一励磁线圈缠绕在第一永磁铁上,第二励磁线圈缠绕在第二永磁铁上,特点是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极性相对,第一励磁线圈与第二励磁线圈反相串联,优点是在解决磁流变液沉降问题的同时,减小了动态响应时间,且中间活塞体的阻尼间隙和两个端部活塞体的阻尼间隙的磁力线密集程度基本相等,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和可调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913521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06930.5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宁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线圈的载波调幅式多频段信号与能量同步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射装置、能量接收装置、接收侧发射装置、接收侧解调装置、发射侧发射装置和发射侧解调装置,能量发射装置、能量接收装置、接收侧发射装置、接收侧解调装置、发射侧发射装置和发射侧解调装置之间的信号传递和能量传递均通过电感之间的磁耦合谐振效应来实现,彼此相互独立,不需要通过电线来连接,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优点是在用于智能系统的供电以及外部控制器与这类智能系统之间信号的双向传输时,不但能够简化智能系统的线路,降低其安装维护难度,而且能够提供智能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降低其开发周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