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2558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360684.4
申请日:2025-03-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藻蓝蛋白在制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并灌胃藻蓝蛋白溶液发现,藻蓝蛋白能够使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体重、肝系数、血液TC含量和LDL‑C含量降低,并能增加粪便中甘油三酯的排出且降低粪便中溶血性磷脂的含量,表明藻蓝蛋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鼠高胆固醇压力。本发明对于研究高胆固醇血症对生物体相关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55289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510114050.0
申请日:2025-01-24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C12N15/31 , C07K14/405 , C12P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提高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含量的热激转录因子49557基因及其应用,特点是4955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49557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通过敲除三角褐指藻中49557基因使其合成岩藻黄素的含量上升,优点是可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508894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310467356.5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23K20/142 , A23K20/158 , A23K20/20 , A23K20/121 , A23K20/163 , A23K40/30 , A23K5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滩涂贝类饲料添加剂,所述饲料添加剂由芯材原料和壁材原料制备而成;所述芯材原料以质量配比计,包括以下组分:甘氨酸1.5‑2.0份,丙氨酸1.5‑2.0份,晒干海泥0.5‑1份,大豆油60‑65份,吐温80 0.5‑1份,水30‑35份;所述壁材原料以质量配比计,包括以下组分:阿拉伯胶1‑2份,明胶1‑2份,水95‑100份。本发明还包括制备得到的滩涂贝类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的一种滩涂贝类饲料添加剂及制备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贝壳壳裂率,具备较高的实用性与商业化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76965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698412.6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C12N1/20 , C12N1/06 , A61K35/745 , A61P37/04 , A23L33/13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特异免疫激活剂的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非特异免疫激活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将双歧杆菌菌株接种在培养基上,取发酵完成的菌液,并进行裂解;将裂解液加热浸出有效成份;冷却至室温后用无菌离心管以每分钟3000转以上的速度离心60分钟;吸出上清,分装于无菌容器中;加热灭菌;即获得非特异免疫激活剂。本发明通过培养基制备方法制备的培养基大大提高双歧杆菌存活时间,大大提高双歧杆菌发酵生物量,从而提高非特异免疫激活剂量;同时,通过低聚果糖制备方法可以制备高纯度低聚果糖,有利于双歧杆菌培养,从而产生高质量非特异免疫激活剂。
-
公开(公告)号:CN111484967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010145345.1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宁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球等鞭金藻扩繁的方法,通过添加分离自球等鞭金藻中的一种藻际有益细菌来提高球等鞭金藻最高繁殖密度以及平台期维持时间;本发明个所使用的从球等鞭金藻中筛选的藻际有益细菌,其一种具体的菌株为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NBU‑A‑0001菌株,其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0010。本发明方法使球等鞭金藻的繁殖速度远高于常规微藻营养液培养微藻的速度,而最高繁殖密度以及平台期维持时间远高于常规培养营养液,在同样水体条件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微藻供应,同时由于平台期较常不容易衰败,非常利于实际贝类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微藻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5699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333431.9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23K50/80 , A23K10/16 , A23K10/14 , A23K20/147 , A23K20/163 , A23K40/10 , A23K4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藻源性双壳贝类开口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牟氏角毛藻、假微型海链藻以及小环藻藻泥混合,并加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和溶菌酶以及水,在室温下搅拌所述混合物以进行酶解,得到酶解藻液,对所述酶解藻液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得到芯材溶液;将壁材酪蛋白和糊精混合后溶于水中,得到壁材溶液;S2:将芯材溶液和壁材溶液混合,并加入水,加入乳化剂至所述溶液中,形成稳定的乳液后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微胶囊,烘干处理后进行保存,得到饲料。本发明还包括该饲料,通过本发明制备的饲料能够满足双壳贝类幼体营养需要,又可被幼体摄食,还能在水中稳定悬浮、营养溶失低,且易于双壳贝类幼体消化的开口饲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50891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333430.4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A23K50/80 , A23K10/22 , A23K10/16 , A23K10/30 , A23K20/28 , A23K20/105 , A23K20/174 , A23K20/163 , A23K20/147 , A23K20/20 , A23K20/158 , A23K40/10 , A23K4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缢蛏稚贝的微胶囊饲料,所述饲料由壁材原料和芯材原料混合制得,以质量份数计,所述芯材原料包括:5~15份脱脂鱼粉,0~10份螺旋藻粉,10~30份海带粉,0~5份沸石粉,0~1份氯化胆碱,0~1份磷酸二氢钙,0~1.5份维他命C,0~1份维生素预混剂,0~1份矿物质预混剂和5~10份直链淀粉;所述壁材原料包括酪蛋白和辛酰基琥珀酸淀粉钠。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饲料的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制备的饲料解决了常规饲料营养组成差、适用性低以及难以被稚贝阶段的缢蛏滤食消化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197947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0581455.1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05 , C12N15/90 , C12N15/70 , C12N15/66 , C12N1/13 , C12P17/02 , C12P7/64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角褐指藻热激转录因子PtHSF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特点是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该基因过表达重组藻构建方法包括根据PtHSF1的基因序列和pPha‑T1‑GFP载体信息设计引物的步骤;通过PCR扩增得到PtHSF1同源重组产物后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PtHSF1基因构建进pPha‑T1‑GFP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的步骤;最后将重组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法转化进三角褐指藻中,并通过抗生素筛选和表达量检测方式筛选得到阳性过表达PtHSF1的重组藻的步骤;优点是可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中油脂和岩藻黄素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989274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0598993.1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宁波大学
IPC: C07K14/405 , C12N15/29 , C12N15/82 , C12P17/02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角褐指藻Myb类转录因子PtMYB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特点是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该基因过表达重组藻构建方法包括根据PtMYB3的基因序列和pPha‑T1载体信息设计引物的步骤;通过PCR扩增得到PtMYB3同源重组产物后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PtMYB3基因构建进pPha‑T1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的步骤;最后将重组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法转化进三角褐指藻中,并通过抗生素筛选和表达量检测方式筛选得到阳性过表达PtMYB3的重组藻的步骤;优点是可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358969B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011275531.3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宁波大学
Abstract: 一种促进饵料微藻扩繁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饵料微藻扩繁的方法,通过添加分离自假微型海链藻和微拟球藻藻液中的一种藻际有益细菌来提高这些饵料微藻最高繁殖密度以及平台期维持时间。所述的藻际有益细菌是保藏号为CCTCC M 20200448的海杆菌。本发明方法使微型海链藻和微拟球藻的繁殖速度远高于常规微藻营养液培养微藻的速度,而最高繁殖密度以及平台期维持时间远高于常规培养方法,在同样水体条件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微藻供应,同时由于平台期较常不容易衰败,非常利于实际贝类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微藻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