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78265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222471.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岩体裂隙空间关联性分析的隧道注浆布孔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注浆范围,同时建立裂隙场的几何模型,得到注浆范围内所有裂隙拟合面的圆心坐标;对注浆范围内所有裂隙拟合面的圆心进行聚类分组,得到所有拟合面圆心点的聚类方案;对每一聚类方案内的圆心点进行拟合,得到全局注浆孔道布置方案,进而得到注浆孔布置方案;本发明建立在裂隙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AP聚类算法对裂隙拟合面圆心进行聚类分组,考虑到裂隙结构面的分布和密度特征,确保注浆孔道通过较多的裂隙面,从而有效提高注浆孔道对裂隙填充的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27826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222471.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岩体裂隙空间关联性分析的隧道注浆布孔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注浆范围,同时建立裂隙场的几何模型,得到注浆范围内所有裂隙拟合面的圆心坐标;对注浆范围内所有裂隙拟合面的圆心进行聚类分组,得到所有拟合面圆心点的聚类方案;对每一聚类方案内的圆心点进行拟合,得到全局注浆孔道布置方案,进而得到注浆孔布置方案;本发明建立在裂隙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AP聚类算法对裂隙拟合面圆心进行聚类分组,考虑到裂隙结构面的分布和密度特征,确保注浆孔道通过较多的裂隙面,从而有效提高注浆孔道对裂隙填充的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785376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256878.5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山东大学
IPC: G06V10/75 , G06V10/44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V10/74 , G06V10/82 , G06N3/0455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掌子面和钻孔图像的隧道裂隙共面性匹配方法及系统,涉及隧道裂隙识别领域,对掌子面图像和钻孔高清展开图进行裂隙识别,对裂隙识别图像进行特征增强和裂隙函数拟合,对钻孔裂隙进行聚类,获取裂隙结构面产状的优势分组,计算各钻孔裂隙面在掌子面上的虚构交线;以虚构交线与掌子面裂隙拟合线的相似度作为禁忌搜索算法的目标函数,对钻孔裂隙面与掌子面出露裂隙进行共面匹配,得到裂隙共面性匹配结果;本发明在对掌子面裂隙图像进行智能识别的基础上,实现掌子面表面裂隙与近前方内部裂隙的联合分析,得到裂隙共面性匹配结果,对后续的裂隙建模过程实行联合约束,为实现高精度三维裂隙建模提供数据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88071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8195.3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基于电阻率与雷达信号联合的浆液扩散解译方法及系统,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对掌子面待开挖区域进行富水的综合研判,得到非富水地层和富水地层;针对非富水地层,利用布置在掌子面表面的电极网,基于电阻率变化反演出浆液的扩散路径和扩散范围;针对富水地层,在布置电极网的同时,在掌子面外围区域布置雷达传感器,通过电阻率对浆液的扩散路径和扩散范围进行初步定位,再结合雷达传感器的雷达信号对扩散路径和扩散边界进行约束和校正;本发明针对不同地层环境,采用相应的追踪解译方法,特别是非富水地层,通过电阻率与雷达信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浆液扩散的联合解译,提高浆液扩散追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5376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56878.5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山东大学
IPC: G06V10/75 , G06V10/44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V10/74 , G06V10/82 , G06N3/0455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掌子面和钻孔图像的隧道裂隙共面性匹配方法及系统,涉及隧道裂隙识别领域,对掌子面图像和钻孔高清展开图进行裂隙识别,对裂隙识别图像进行特征增强和裂隙函数拟合,对钻孔裂隙进行聚类,获取裂隙结构面产状的优势分组,计算各钻孔裂隙面在掌子面上的虚构交线;以虚构交线与掌子面裂隙拟合线的相似度作为禁忌搜索算法的目标函数,对钻孔裂隙面与掌子面出露裂隙进行共面匹配,得到裂隙共面性匹配结果;本发明在对掌子面裂隙图像进行智能识别的基础上,实现掌子面表面裂隙与近前方内部裂隙的联合分析,得到裂隙共面性匹配结果,对后续的裂隙建模过程实行联合约束,为实现高精度三维裂隙建模提供数据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