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8923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410152969.4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主体双层博弈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方法及系统,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理论的能‑碳协同交易机制,通过分析多个主体参与能源市场和碳市场状态变量的耦合机理,将碳市场连续性交易行为离散化至能源市场交易行为同一时间尺度,构建考虑能‑碳协同交易市场机制的多主体合作优化决策模型,降低系统整体碳排放量,进而提高多个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主体运行的经济性;依据用户用能差异制定了基于碳势增长率的节点边际碳价策略,能够针对性的激励用户的低碳用能行为;在主体间,设计了基于能‑碳耦合思想的多主体能碳交易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能源和碳排放权交易,提高了整体运行的低碳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91739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20163.4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的输配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及系统,包括:以输电网机组运行成本和主动配电网中电气热综合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电气热的输配协同优化调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耦得到主动配电网模型和输电网模型;以输配网交换功率为耦合变量,将主动配电网模型并行优化后得到的交换功率作为耦合变量赋值给输电网模型,输电网模型被赋值后进行机组组合决策优化,将得到的交换功率赋值给主动配电网模型;直至满足优化目标和输配网交换功率耦合约束,以得到最优的机组组合运行调度方案。根据电气热多能耦合特性和输配物理互联特征构建协同优化框架,提出全网统一分析和分布式优化的调度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7689234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52969.4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主体双层博弈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方法及系统,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理论的能‑碳协同交易机制,通过分析多个主体参与能源市场和碳市场状态变量的耦合机理,将碳市场连续性交易行为离散化至能源市场交易行为同一时间尺度,构建考虑能‑碳协同交易市场机制的多主体合作优化决策模型,降低系统整体碳排放量,进而提高多个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主体运行的经济性;依据用户用能差异制定了基于碳势增长率的节点边际碳价策略,能够针对性的激励用户的低碳用能行为;在主体间,设计了基于能‑碳耦合思想的多主体能碳交易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能源和碳排放权交易,提高了整体运行的低碳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94341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128150.1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传输技术领域,提供了基于IELM‑VMD算法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故障区段定位结果和校验机制确定测距节点;基于选择的测距节点,获取采样点的三相故障信号;对三相故障信号进行相模变换,通过Clarke变换获取三相故障信号的模分量,并根据故障类型及选取规则选择模分量;基于选取的模分量,采用IELM‑VMD算法对信号进行模态分解,将VMD算法作为内核,以IMF分量的包络熵为评价函数,通过IELM算法的双层结构对VMD的分解层数与惩罚因子进行优化求解,得到IMF分量;基于IMF分量,提取IMF分量的固有频率,基于IMF分量的固有频率和故障距离之间的关系,计算故障距离。
-
公开(公告)号:CN111463808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436670.3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计及概率风险备用传递的机组组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设定周期内主动电源发电成本、主动电源备用配置成本和储能系统备用配置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构建第一目标函数;将不同场景下,储能系统中充电与放电功率调控范围最小为目标,构建第二目标函数;将第一目标函数与第二目标函数采用交替迭代的方式求解,直至机组运行成本不再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631659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67273.1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H02J3/00 , H02J3/38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45 , G06N3/047 , G06N3/048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基于混合双向门控循环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包括获取原始光伏功率数据和对应的气象数据,对原始光伏功率数据进行分解,得到多个光伏功率分量;对每个光伏功率分量和对应的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光伏功率分量和对应的气象数据;搭建包含CNN层、BiGRU层、注意力层的HBiGRU模型,将预处理后的多个光伏功率分量和对应的气象数据分别输入至HBiGRU模型中,得到各个光伏功率分量的预测结果;将各个光伏功率分量的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结果。本发明降低了光伏功率数据的不确定性,构建混合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模型,充分挖掘各分量与光伏功率影响因素之间的特征关系,提高了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128262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416620.2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基于上层经济调度模型,以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经济性最优为目标,制定最优经济调度计划,获得能源价格型需求侧响应的负荷曲线;考虑系统动态特性,获得碳排放流模型,并根据最优经济调度后的多能耦合能量流,计算各负荷节点的节点碳势;以减碳收益最高为目标,建立下层低碳需求侧响应模型,获得精准碳势型需求侧响应的负荷曲线,并上报回上层经济调度模型,迭代计算达到平衡,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调度。本发明充分挖掘了低碳潜力,在实现最大化减碳的前提下兼顾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并实现了碳排放特性的准确刻画。
-
公开(公告)号:CN11585968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310069658.7
申请日:2023-02-07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G06F30/20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111/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技术领域,提出了考虑扩展碳排放流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定义碳排放强度,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各子系统的碳排放流模型;针对储能设备,将能量的储放过程映射至碳排放的储放过程,通过储能设备的碳电状态,构建综合能源系统中储能设备的碳排放流模型;构建CCS‑P2G协同运行模式,根据得到的各碳排放流模型,以综合能源系统整体低碳经济性最优为目标,构建随机动态低碳调度模型;获取综合能源系统的潮流数据,采用多维近似动态规划算法求解随机动态低碳调度模型,得到调度方案。实现了碳排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IES的低碳运行控制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18538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18009.8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DDQN‑KRR的电气热协同的配电网动态重构方法,包括:以配电网运行成本和配气网气源成本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以配电网约束、配气网约束、配热网约束以及电‑气‑热耦合约束为约束条件,构建配电网动态重构模型;利用DDQN‑KRR对配电网动态重构模型进行求解,其中,基于节点负荷与DG出力通过KRR模型预测耦合机组出力;基于节点负荷、DG出力以及所述耦合机组出力数据通过DDQN模型得到重构策略。进一步考虑电‑气‑热多能流协同作用,并引入内核岭回归方法确定燃气轮机与热电联产等耦合机组的出力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28233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25067.0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了基于分支双重深度Q网络的配网实时动态重构方法及系统,重构方法,包括如下过程:获取配电网实时节点负荷和分布式电源出力;将获取的数据传输至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构建的动态DNR模型;所述动态DNR模型以最小化网损成本和开关动作成本为目标函数;基于配电网环路分解得到分支双重深度Q网络,采用Q学习算法对动态DNR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使得分支双重深度Q网络输出回报最大的开关动作集合,根据开关动作集合更新配电网的拓扑结构。本公开通过挖掘动态DNR决策变量和决策结果之间的时序动态变化规律,在线应用时无需进行潮流建模和分段决策,且不依赖日前的负荷和分布式电源出力预测,能够大大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