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淮山药种薯定时破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180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710157298.0

    申请日:2017-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淮山药种薯定时破眠方法,步骤包括:将成熟、无病虫害、无损伤的淮山药薯块,自然晾晒后,放入库贮藏;冷藏时间根据播种时间而定。播种前7‑10天,从冷库取出进行室外晾晒后,将薯条按照要求切段,经药剂消毒处理后用化学药品诱导萌芽,将其摆放于沙堆里催芽或直接播种催芽,可在15‑20天萌动发芽出苗。本发明方法,能根据种植时间安排需要实现“定时破眠”,破眠发芽率可达90%以上,出苗率达85%以上,实现种植季节和收获上市时间的调节,提高经济效益。本发明可为南方地区淮山药冬种夏收解决种源问题,也可在北方地区提早播种出苗、增加有效生育期、提高单产和品质。

    稻田底层粉垄碎土耕作与生态栽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8751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499272.5

    申请日:2018-12-08

    Abstract: 稻田底层粉垄碎土耕作与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稻田相对干土时,采用稻田隔层碎土高效耕作机具,深入地面12~15cm以下的土壤层,利用直径为15~20cm圆盘锯片(15)切割深层土壤形成松土层(14),松土层(14)之下为硬土层(17);耕作层(18)由旋耕刀(8)旋耕成碎土层(16),在耕作过程中,碎土层(16)与松土层(14)间形成隔层,形成上层浅松土、中层土壤不动、深层土壤疏松的“夹心”型结构,构建独特的“土壤水库”;步骤二,在水稻移栽前,采用粉垄机械入土8~10cm进行干土旋耕,将稻田表层土壤粉碎;或者在有水层条件下,入土8~10cm进行浆耕;步骤三,按照水稻的常规种植方法播种或移栽;步骤四,按照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稻田水肥管理。

    山坡地经济林木粉垄耕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55106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430478.8

    申请日:2014-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坡地经济林木粉垄耕作方法,具体为:选择在平缓山坡地,地面以下60cm土层无石块区域进行粉垄耕作,即采用旋耕螺旋型机械对山坡地耕作区中间深耕,两侧浅耕,同时粉土,深旋松土后自然起垄,形成两侧有浅松土沟围绕,并带一定角度斜面的“T”型垄畦;并栽培种植经济林木;对于果树、木材、茶叶、油料作物、中药材及花卉的栽培种植尤为适合,该发明耕作技术对于防治我国山坡地水土资源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盐碱地粉垄淡盐丰产耕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55105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430266.X

    申请日:2014-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地粉垄淡盐丰产耕作方法,步骤为:在冬季冰雪前或雨季前进行粉垄操作;分为整田粉垄和种植带粉垄两种方式,整田粉垄耕作深度25-30cm,种植带粉垄耕作深度30-40cm;并配合建立排水沟渠;施肥;作物种植管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盐碱地不利于作物生长的问题,同时,对于本发明方法对实现土壤环境再改造有很大帮助,完全颠覆了以前通过化学方法及生物措施,甚至换土的操作理念,对于中国4亿亩盐碱地来说,推广价值大,可见该粉垄耕作方法拥有不可预期的发展前景。

    旱地底层粉垄碎土贮水丰产保护性耕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8752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1811499276.3

    申请日:2018-12-08

    Abstract: 旱地底层粉垄碎土贮水丰产保护性耕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旱地作物种植前,采用螺旋钻头与铧犁相配的双层耕具深入地面12~15cm以下的土壤层,利用铧犁(9)沉入到耕作层(10)下部将硬土层(12)犁耕成犁耕层(10),犁耕层(10)之下为硬土层(6);旱地耕作层(13)利用粉垄螺旋钻头(7)入土5~8cm旋耕成粉垄层(11);形成上层碎土、中层松土、深层不动型结构,构建独特的“土壤水库”;(2)将所需种植的旱地作物播种或移栽,并按照作物所需常规种植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管理。通过这种底层松土处理的旱地,能够促进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增产提质,实现提高旱地活土、保水、生态等“自然力”供给水平,提高旱地作物生产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