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1390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54686.5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沈涛 , 蒙锋 , 董金熹 , 刘浠流 , 丁惠贤 , 陈冠霖 , 苏东 , 肖静 , 孙跃 , 吴晓锐 , 梁琳 , 刘箐 , 王建新 , 于淼 , 韩帅 , 林锐 , 龚文兰 , 陈绍南 , 吴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中继无线电能传输自解耦耦合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属于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包括发射线圈、至少两级中继线圈和接收线圈,每一级中继线圈均设置有中继接收线圈和中继发射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以及每一级中继接收线圈和中继发射线圈均采用平面线圈,且同一级中继线圈中的中继接收线圈和中继发射线圈互为解耦设置并相互串联,发射线圈与第一级中继接收线圈正对设置且结构相同,接收线圈与最后一级中继发射线圈正对设置且结构相同,上级中继发射线圈与下一级中继接收线圈正对且结构相同,利用中继线圈解耦合的方式,使得在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可以降低线圈之间交叉耦合系数,起到优化系统传输效率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61389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59115.0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沈涛 , 蒙锋 , 董金熹 , 刘浠流 , 丁惠贤 , 陈冠霖 , 苏东 , 肖静 , 苏玉刚 , 胡宏晟 , 吴晓锐 , 郭宏松 , 韩帅 , 林锐 , 龚文兰 , 陈绍南 , 吴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原副边多模块MC‑WPT系统的功率控制及效率匹配方法,功率控制方法包括步骤:确定系统满载功率P、需求输出功率P^和当前工作的副边变换模块的数目N,并计算P^与P的比值P*;根据N的大小和P*的大小对n个所述副边变换模块进行投入切出,以及调整当前投入的副边变换模块的内移相角βs,以使得系统输出功率满足需求输出功率P^。本发明通过副边模块的投切和副边内移相角的调节实现输出功率的全范围的功率控制,可以有效减小内移相角的过大导致副边的硬开关问题;通过原边模块的投切和逆变全桥半桥切换,实现系统整体的效率匹配,有效地提升了大功率多模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轻载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579180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646432.9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具体为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耦合机构散热性能评价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耦合机构的结构和材质建立热网络模型;S2:根据热网络模型确定目标点位与各个发热源之间的散热通道总热阻;S3:根据耦合机构的结构和应用场景确定各个发热源的热通量;S4:根据各个发热源的热通量以及目标点位与各个发热源之间的散热通道总热阻,确定在各个发热源的影响下目标点位到外部环境之间的温度差;S5:根据外部环境温度和步骤S4所得温度差确定目标点位的温度是否满足系统需求。其效果是:通过上述评价后,能够使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不会因温度的不断上升而导致出现效率下降、传输特性改变和器件损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6466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654100.5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阻磁缝隙的耦合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属于磁耦合传输技术领域,包括发射线圈和磁芯,发射线圈主体平面贴合于磁芯上表面,发射线圈由一根利兹线按照Q型线圈与DD线圈相结合的形式一体绕制而成,在磁芯上开设有过孔,通过设置的过孔,使发射线圈主体贴合磁芯,同时不增加发射线圈整体厚度,在磁芯的每一个过孔上沿着孔壁开设有阻磁缝隙,阻磁缝隙贯穿于磁芯的上下表面,通过设置的阻磁缝隙,使阻磁缝隙能够阻断位于磁芯中由过孔中线圈产生的循环磁通,从而避免形成涡流产生发热情形,可以明显改善耦合机构磁芯局部问题,且不会影响系统耦合系数和传输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9507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110106058.4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IPC: G06T1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分布式电源与负荷波动综合散点气泡图;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可调控负荷运行状态柱状堆积图;将分布式电源与负荷波动综合散点气泡图和可调控负荷运行状态柱状堆积图叠加,生成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本发明的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构建过程简单,识别准确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801115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110104149.4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的电源波动控制方法及应用,其中方法包括:将下一调控周期内分布式电源的运行参数输入到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构建装置中,生成下一调控周期的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A;得到源荷综合特性图像A中特征点的64维描述向量,与数据库中的历史源荷综合特性图像B所有特征点的64维描述向量进行特征点匹配,得到最优特征点匹配对数并输出;选择最优特征点匹配对的数量最大的源荷综合特性图像的调控策略作为下一调控周期可调控负荷的调控策略。本发明基于源荷综合特性图像制定下一周期的负荷响应分布式电源波动调控策略,达到降低微电网运行控制决策响应时间的目的。过程简单,优化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872322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036998.7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微电网云边协同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在边缘端控制器采集运行状态数据生成特性图像,接收云端服务器的模型参数及判定阈值后识别特性图像所属标签类别并直接调用或微调云端服务器下发的源荷储调控策略作为微电网调控策略,将运行状态数据和特性图像上传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根据边缘端控制器上传的运行状态数据生成各源荷储调控策略并下发边缘端控制器,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根据边缘端控制器上传的特性图像得到模型参数及判定阈值并下发至边缘端控制器。通过边缘端控制器和云端服务器联动计算,实现微电网调控策略计算简单化、精准化,提高计算效率、防止陷入局部最优解,以满足当前日益复杂的微电网运行实时性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801115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104149.4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的电源波动控制方法及应用,其中方法包括:将下一调控周期内分布式电源的运行参数输入到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构建装置中,生成下一调控周期的微电网源荷综合特性图像A;得到源荷综合特性图像A中特征点的64维描述向量,与数据库中的历史源荷综合特性图像B所有特征点的64维描述向量进行特征点匹配,得到最优特征点匹配对数并输出;选择最优特征点匹配对的数量最大的源荷综合特性图像的调控测略作为下一调控周期可调控负荷的调控策略。本发明基于源荷综合特性图像制定下一周期的负荷响应分布式电源波动调控策略,达到降低微电网运行控制决策响应时间的目的。过程简单,优化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348245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199662.8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侧储能不同运行方式经济性评估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读取用户侧的历史用电负荷数据;构建用户侧储能优化模型;将所述历史用电负荷数据导入所述用户侧储能优化模型进行优化,输出用户侧安装储能后的状态评估指标;结合所述状态评估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用电行为评估模型,对不同用电行为的储能经济效益进行排序评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用电行为的经济性进行优劣评估,以提高用户侧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6605084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10679018.8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沈涛 , 蒙锋 , 董金熹 , 刘浠流 , 丁惠贤 , 陈冠霖 , 苏东 , 肖静 , 王智慧 , 李小飞 , 吴晓锐 , 徐海峰 , 韩帅 , 林锐 , 龚文兰 , 陈绍南 , 吴宁
IPC: B60L53/65 , B60L53/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EV‑WPT)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接收侧拓扑切换进行身份识别的EV‑WPT系统,包括电能发射端和电能接收端,电能接收端设有可变换拓扑的副边补偿网络;该EV‑WPT系统还包括原边控制器、副边控制器以及电流检测电路;副边补偿网络在副边控制器的控制下在第一副边补偿网络和第二副边补偿网络之间切换。通过对副边补偿拓扑切换前后的原边输出电流进行分析,完成对电动汽车的身份识别,当身份识别通过后再建立原副边之间的通信连接,并开始对电动汽车进行正常充电,从而避免为与电能发射端不匹配的电动汽车充电,可确保充电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