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0862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51365.7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F6/N2混合气体绝缘及分解特性试验方法,绝缘气体分解特性技术领域,技术方案要点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搭建一个SF6/N2混合气体工频击穿实验系统;步骤二:对放电气室进行清洁;步骤三:对组装完成的气体绝缘实验罐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步骤四:使用进样针向放电气室充入液态水;步骤五:采用逐步升压法进行工频击穿实验,重复该实验操作5次;步骤六:分别采集30、60、90、120、150次时的分解气体;步骤七: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分解气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步骤八:进行结果分析。本发明通过实验结果得到微水程度对绝缘程度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微水程度和击穿次数对SF6/N2混合气体击穿分解特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893190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780798.5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F6/N2混合气体性能评估方法,涉及混合气体性能评估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分别采集设备在纯SF6气体和SF6/N2混合气体条件下的性能参数;以纯SF6气体条件下的性能为基准,评估SF6/N2混合气体条件下的各项性能,包括绝缘性能、导热性能、分解性能、气体与材料相容性、混合气体比例,得出各项性能评分;给各项性能赋予一级权重;各项性能的评分与其对应的一级权重相乘而后相加,最终得出SF6/N2混合气体性能分数。本发明通过量化各项指标,通过各个不同小项和总体的得分,可以直观地评价SF6/N2混合气体应用的情况,评价指标更加合理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898787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33340.1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的处理方法,所述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的处理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混合气体收集;步骤二:气体分离;步骤三:气体处理;步骤四:气体回收;步骤五:废气处理;步骤六:控制系统;步骤七:热交换;步骤八:监测;步骤九:安全系统;步骤十:数据记录与报告,本发明一种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的处理方法,处理方法通过监测和控制气体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可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对氮气的回收利用,并将六氟硫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更安全的化合物或固体废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9109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97201.8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IPC: G06F30/20 , G06F18/22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数字孪生体的气体绝缘设备缺陷定位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基于数字孪生体,建立基础模拟环境;基于基础模拟环境和故障参数条件,模拟故障以获得模拟缺陷信号并建立缺陷信号库;检测实际设备的实际缺陷信号,并根据其在缺陷信号库中的匹配关系,得到缺陷位置。基于数字孪生体的基础模拟环境,能够建立高效和准确的模拟仿真环境;模拟故障以获得模拟缺陷信号并建立缺陷信号库,能够通过模拟故障发生来得到故障发生时的缺陷信号,能够实现侧面推测实际故障发生位置;检测实际设备的实际缺陷信号,并根据其在缺陷信号库中的匹配关系,得到缺陷位置,能够实现缺陷位置的准确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693068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751385.4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分子筛对SF6/N2分解组分的吸附特性实验方法,涉及六氟化硫(SF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领域,解决了对SF6/N2分解组分的吸附特性进行实验问题。技术方案要点为:步骤1:对分子筛进行干燥处理;步骤2:减少实验气室内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步骤3:将分解组分的标准气体注入到真空气室中,直到气压达到0.3MPa;步骤4:用采气袋从采气口抽样取气;步骤5:得到气体样品组分的含量。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子筛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原理的SF6/N2在PD下分解产物的设计方法,可用于分析吸附剂对SF6/N2混合气体在PD下的各特征分解组分含量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93033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751380.1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IPC: G01N29/22 , G01N29/44 , G01N29/02 , G01N21/01 , G01N21/84 , G01N21/31 , G01N21/39 , G01R31/12 ,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GIS故障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SF6/N2特征分解产物检测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要点为:一种SF6/N2特征分解产物检测系统,SF6气瓶和SO2气瓶通过气路模块与光声池模块连接,激光模块的输出端与光声池模块相对,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处理光声池模块内的光声信号,并进行分析。本发明基于光声效应,SO2气体吸收宽谱光后被激发到高能态,经过无辐射弛豫释放能量转移到低能态,吸收的光能被转换为热量。经过调制的激发光源使光声池中的温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非共振式光声池内部的气压也随之改变,产生光声信号,信号处理单元根据声波传感器探测的光声信号幅度反演出待测SO2气体的浓度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95340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72990.9
申请日:2024-10-2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带有加热解吸附功能的气敏传感器,自下而上分别为:基板,用于支撑整个气敏传感器且具有高导热性;检测‑加热电极:包括蛇形电极和倒F型电极;所述蛇形电极在倒F型电极附近且沿着倒F型电极设置;所述蛇形电极头部为1号电极,尾部为2号电极;所述倒F型电极头部为3号电极;所述1号电极在气敏传感器正常工作状态下接地;所述检测‑加热电极由导电材料通过溅射或蒸镀工艺制成,既作为检测电极使用,又在需要时作为加热电极进行解吸附;敏感材料涂层,为敏感材料采用旋涂或溅射技术均匀涂盖在检测‑加热电极上,用于检测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脱附过程;所述敏感材料为气敏材料。本发明提高检测的频率和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14769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33317.2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人机界面模块、AI智能模块、控制器、数据存储和管理模块、报警模块、远程监控模块、自动校准模块、能源管理模块和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本发明一种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AI只能模块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提高对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浓度变化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检测的精度和灵敏度,而且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传感器数据、环境参数等,从而全面评估混合气体的组成和特性,避免单一检测手段的局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7418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0990899.5
申请日:2023-08-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绝缘气体状态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AMS的SF6/N2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SF6与N2反应体系的模型;步骤二,设置分子动力学参数;步骤三,通过SF6/N2在AMS中得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可得到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物生成特性。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本发明基于ReaxFF分子动力学方法在AMS平台上模拟SF6/N2混合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物生成特性,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物的生成特性为SF6/N2混合气体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分析这些特性,能够有效缓解SF6温室效应及液化温度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3939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809495.8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气体分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六氟化硫和氮气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S1、SF6/N2混合气体引入,SF6/N2混合气体通过系统入口引入;S2、预处理,气体经过预处理单元,去除杂质和湿气,确保进入分离单元的气体纯净;S3、分离过程,气体进入纳米增强膜分离单元,根据纳米膜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的调整,不同气体组分根据其选择性被分离;S4、能源驱动,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能量,驱动分离过程,确保高效运行;通透性调整,根据外部刺激或智能反馈系统的信号。通过结合智能电能储存和深度学习,实现能源高效收集和波动适应。纳米膜设计采用先进计算和智能反馈,提高选择性和适应性,全程监管和数据分析则优化系统运行,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