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9998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50799.9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IPC: B01J8/22 , B01J19/00 , C07D317/38 , C07D317/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通道制备环状碳酸酯反应热集成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反应单元、热集成单元和催化剂分离单元。为实现反应热集成利用,所述反应单元包括鼓泡床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和热集成系统,原料CO2和环氧烷烃在所述鼓泡床反应器中发生反应,反应热通过所述微通道反应器与热集成单元的撤热介质吸收,经增温增压后为所述催化剂分离单元的蒸发器供热,从而在确保反应效率的同时实现环状碳酸酯的反应热集成利用,大幅降低了环状碳酸酯的制备能耗,提升了反应热集成利用效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低碳制备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948885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642253.9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IPC: B01J19/00 , C07D317/36 , B01J8/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通量微通道梯级转化制备碳酸酯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原料CO2和环氧化物,由一段鼓泡塔反应器底部进料在离子液体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出料经过分离,未反应完全的含反应物环氧化物与CO2的液相进入二段深化微通道反应器内进一步发生反应,从而实现环状碳酸酯的梯级转化以及高效合成。本发明所提供的连续生产环状碳酸酯工艺流程合理,大幅度缩小了反应器体积,缩短了反应停留时间,实现了过程强化,简化了工艺过程,是一种高效可行的环状碳酸酯连续合成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814726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211626954.4
申请日:2022-12-16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反应单元、吸收分离单元和精制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多段式反应器;所述多段式反应器内设有至少三段催化剂床层,相邻两段催化剂床层之间设有物理隔板,所述物理隔板与上、下催化剂床层之间均留有空间,上方空间形成隔液腔,所述隔液腔中设有级间冷却器,下方空间形成进液腔。本发明所述装置将反应器设计为多段式结构,并在各反应段之间设置冷却器,即通过多段级间换热的方式,实现反应温度的稳定控制以及环氧烷烃的逐级转化利用,有效解决环氧烷烃单级转化放热量大,反应器温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本发明所述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安全高效,成本较低,适用范围较广。
-
公开(公告)号:CN118291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2758.8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液体强化全细胞催化合成戊二胺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化工领域。通过设计合成生物相容性离子液体,并添加至全细胞催化体系中,改变全细胞催化反应微环境,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底物L‑赖氨酸盐酸盐与产物戊二胺的传质过程,同时强化赖氨酸脱羧酶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全细胞催化效率,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88882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211339857.7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J31/08 , C07D317/36 , C08F220/54 , C08F226/06 , C08F212/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酰胺功能化聚合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聚合离子液体用于以CO2和环氧化物为原料合成环状碳酸酯。本方法以咪唑离子液体为单体,和带有酰胺基团的交联剂、带有苯环的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交联聚合离子液体,优选出的聚合离子液体,在离子液体0.1%~5mol%,反应温度为30~130℃,反应压力为1~5MPa,反应时间为0.5~24h的条件下对CO2和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收率可以达到98%。本发明特点:该类聚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单体相比,聚合离子液体具有易于分离和可循环利用的优点。此外,和其他非均相催化剂相比,聚合类型的催化剂由具有不同活性位点的离子液体单体和酰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可以将具有活性位点的离子液体单体和酰胺聚合为非均相催化剂,通过添加二乙烯基苯调节聚合物的表面积来实现催化剂活性中心较好的分散,使得聚合物催化剂具有利用率高,活性好、热稳定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540847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210136464.X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发明提供了一种含腈基和酚羟基离子液体电解液强化CO2电还原制草酸盐的方法,其中离子液体电解液是由季膦或季铵为阳离子,对羟基苯甲腈及其衍生物为阴离子的双功能离子液体,与质子惰性溶剂复配而成的电解液,主要通过芳香环阴离子上腈基和酚羟基与CO2间的双位点协同作用耦合,强化CO2溶解和活化,促进CO2电化学还原生成草酸盐。
-
公开(公告)号:CN114062040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111328571.4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G01N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储存及定量取样装置及其方法和用途,所述液体储存及定量取样装置包括切换阀以及分别独立接入所述切换阀的储料组件、定量环和下游组件,通过切换所述切换阀连通所述储料组件和定量环,所述储料组件内的液体样品流入所述定量环进行取样,或连通所述定量环和下游装置,所述定量环内的液体样品流入所述下游装置进行检测分析;所述储料组件的底部连通有吸收液储罐,所述储料组件和吸收液储罐之间设置有第一爆破片。本发明通过切换阀和定量环的配合,能够在高压下更精准、快捷地取样,提高自动化程度。通过吸收液储罐、爆破片和安全阀的配合,以及结合外部夹套冷凝和内部惰性气体气封,有效提高液体储存和取样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6351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63550.X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醇环酯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装置系统及方法,所述装置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反应单元、气液分离单元和精制单元;所述反应单元中利用腈类化合物作助剂实现二醇与CO2的环酯化合成环状碳酸酯;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固定床反应器、鼓泡床反应器或流化床反应器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反应单元的液体进出料方式包括上进液下出液或下进液上出液;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一分离装置和第二分离装置;所述精制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脱轻塔、脱重塔和高纯塔。本发明利用腈类化合物作为助剂实现二醇的高效环酯化合成环状碳酸酯,具有生产过程安全、转化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为环状碳酸酯工业化制备提供了一种变革性新路线。
-
公开(公告)号:CN116851041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13969.X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烯氢甲酯化制丙酸甲酯的多相催化剂及使用该催化剂的方法,更具体地,所述的多相催化剂通过膦功能化聚合物载体负载过渡金属组分形成,其中所述的膦功能化聚合物是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聚合含有苯环的双齿膦配体单体形成的,并且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多级孔结构,所述过渡金属组分是Pd金属,并且基于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所述过渡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1~10.0%。本发明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对乙烯氢甲酯化生成丙酸甲酯具有专一性,丙酸甲酯选择性高达100%,多相催化剂稳定性好,反应工艺及装置简单,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375677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95425.9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7D317/38 , C07D317/36 , C07D317/46 , B01J3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负载杂环季鏻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有机或无机复合材料为载体,对杂原子或杂环取代的季鏻类离子液体进行负载,用于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该催化剂可以在最优反应条件下高效催化CO2转化为环状碳酸酯,收率可达99%。相比于传统非均相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制备方法简单,循环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且具有简单易分离的优点,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
-
-
-
-
-
-
-
-